南都讯 “从你(武汉)开始认识这个美丽的国家,我们现在为你祈祷!”“天下的人都是一家人,现在不分国籍时期,中国加油!”从中国的新冠疫情爆发开始,远在土耳其的萨立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动态。作为一名曾经留学中国多年的大学生,他爱中国,也用实际行动支援中国,在土耳其承包了一条口罩生产线,捐赠了5000个口罩给母校。
萨立发来为中国加油的视频截图。
萨立在朋友圈表达对中国的关切。
承包口罩生产线支援母校
2007年,萨立来到中国留学,本科先后在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就读,专业是对外汉语,随后到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土耳其从事中土文化交流。
在得知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萨立(Salih Genc)立即着手收集、采购口罩、额温枪等紧缺物资。在疫情刚开始,他看到中国的物资供应困难,也了解到中国的企业需要采买口罩。萨立就承包了一条工厂流水线,专门生产口罩等物资,驰援中国。
“当时听说学校可能要开始恢复上课,老师和同学都需要口罩,我主动联系了我的两个大学,华南师范和广外,告诉他们我想赠一些口罩。”萨立给两个学校各捐赠了2500个口罩,他觉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代表了自己的一片心意。
虽已毕业多年,萨立表示自己从未忘记在中国求学时恩师的教导,尤其是一直支持他的研究生导师郑庆君教授,终生难忘。“我今天有这样的成就,都靠他们支持。”
此外,他还积极与土耳其政府部门、企业联系,为他们翻译中国政府的疫情报道与数据。为了感谢他对中国的帮助,孔子学院办公室为其致以感谢信。
见证土耳其版“越秀公园”的命名
“我爸爸朋友很早就在中国做生意,他们跟我说在中国上大学机会更多。”当时在中国上学和做生意的土耳其人都不多,曾打算留学美国的萨立选择来到了中国,他说,“当时去中国是最好的选择。”
萨立对中国的了解是从成龙的电影开始的,但从他来到中国的第一站上海开始,他对中国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中国之前,萨立连中文“你好”都不知道,对中国的城市知之甚少。然而在中国浸润许久,土耳其人萨立现在讲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毕业以后,萨立还是常回广州看看,也一直为土耳其和广州的往来牵线搭桥。在2013年举办的“第三届广府庙会”上,萨立曾带领土耳其孔亚市的2个舞蹈团向市民展示了土耳其的“旋转舞”。同年7月,萨立参与了广州市越秀区和孔亚市玫俩穆区的“友好城区”项目,玫俩穆区将当地新落成的城市公园命名为“越秀公园”。
萨立告诉南都记者,他在广州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他说,“我对梅州人的感情最多,最深”,萨立曾有一个房东,是梅州人,当时对他帮助非常多,他和朋友还成为了房东儿子婚礼上的伴郎,“虽然我们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民族的人,但他跟我的亲叔叔一样。”
“我有个中土友谊万岁的梦”
虽然离开中国多年,但萨立一直有颗向往中国的心,他在伊斯坦布尔成立了国际丝绸之路文化经贸交流中心,在西安成立了分公司,从事与中国经贸往来及文化活动有关的工作。
4月23日是土耳其儿童节,每年他都邀请200个中国孩子去土耳其不同城市共庆儿童节,他们会住在当地家庭,体验土耳其文化。他发现,在这次疫情中,这些远隔千里的土耳其和中国的家庭频繁互相问候,询问对方需不需要口罩。萨立觉得非常骄傲。
萨立还曾负责土耳其“百位中国学者”项目的广东嘉宾邀请,在这个项目中,被邀请的人有莫言、白岩松等知名文化人。“当时看到这么多知名学者,我更相信中国发展,习主席说‘中国梦’,有这些人才就有‘中国梦’。”萨立说。
“我有个中土友谊万岁的梦” 萨立表示,他希望进一步促进中土两国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有更多的土耳其人可以了解中国,也有更多的中国人看到土耳其的魅力。
广外学子用实际行动支持抗疫
在疫情期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留学生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疫。今年2月,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郭沫若两度从家乡来到广州,带来近3万个口罩驰援广州抗“疫”,他说“中国就是我的第二个家”。他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网友,被阿里巴巴联合信息时报授予“战‘疫’英雄奖”。
在国内疫情形势最严峻的阶段,也门留学生萨格尔从国外采购的2万个口罩送驰援武汉和广州,他还和朋友一同来到广州南站,免费将3000个口罩派发给广州市民。
莫桑比克留学生艾比杜匿名给派出所民警留下“告白信”与500元慰问金,他在信中写道“这是我对中国人民抗疫的支持,我们在一起!”
也门留学生萨格尔、意大利留学生方朗西等纷纷录制视频为中国加油,表达与中国朋友患难与共的真情实感,“现在全球都在努力抗击疫情,但是我相信这一切很快会变好的。”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采写 南都记者 张伊欣 受访者供图 通讯员 欧少彬
编辑:戴越,江英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同在广州 齐心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