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精准检测 晚期癌症使用免疫疗法后超八成能有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0-07-20 18:48

人口逐渐老龄化,加上饮食生活习惯的变迁,中国的癌症发病率正在不断的上升。虽然经过长期健康宣教和政府对癌症预防事业的关注,早期癌症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我国的癌症患者中,仍有相当部分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发现后即错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传统的控制癌症方法中,外科手术、内科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手段,对该群体的作用非常有限。

在此背景下,肿瘤免疫治疗和堪比外科手术的精准放疗为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17-19日,由金沙洲医院、番禺中心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联合承办的第14届“csco-南方”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论坛暨2020“csco-金沙”肿瘤精准医学大会在穗举行。肺癌专家吴一龙、消化道肿瘤专家徐瑞华、李爱民、罗荣城等大咖汇聚出席,为新时期的肿瘤治疗以及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出谋划策。

1620x1080_5f155d3b72238.jpeg

肿瘤治疗专家,中山大学肿瘤中心主任徐瑞华教授现场分享肿瘤治疗新进展。


1620x1080_5f155d3b82684.jpeg

著名的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现场讲授第一大肿瘤肺癌治疗的全新科技成果


国家谈判肿瘤免疫药物后 患者实际支出每月控制在一、两千元

国家谈判肿瘤免疫药物后

患者实际支出每月控制在一、两千元

大会主席,著名的肿瘤治疗专家、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导委员会副主委、广州抗癌协会理事长、金沙洲医院副院长罗荣城表示,受疫情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的肿瘤治疗领域都和医疗同行一道在努力抗疫。但肿瘤治疗本身的工作受到了一定制约和影响。

“现在疫情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全国的肿瘤治疗领域都可以来研究一下癌症治疗上的新技术、新进展。本次大会分成了六个专题来进行全程直播,广大癌症患者和家属也可以通过相关途径,聆听癌症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罗荣城表示,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现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的医疗机构已经成为很安全的地方,广大癌症患者不要因为担心疫情而讳疾忌医,毕竟癌症是一个不能耽搁的疾病。

他表示,在过去一年里,世界、尤其是我国的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集中在基因检测和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现有的基因检测手段,已经能够帮助医学界将那些最为优势的癌症人群筛选出来,为患者遴选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一个晚期癌症患者,究竟是应该选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治疗),还是联合免疫治疗、放疗等方案,现有的分子诊断技术能够起到极好的作用。”

WechatIMG4577.jpeg

罗荣城教授表示,肿瘤的免疫治疗,将成为人类抗癌的一条重要路径。

据悉,在2019年,我国和世界肿瘤医学同步推出了不少全新的免疫治疗方案。不少免疫抑制剂研发,中国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一年,我们不批准了两款国外的免疫抑制剂上市,我们自己研发的药物也不断批准上市,有的甚至经过药品国家采购项目,被纳入到了医保项目。”

这意味着,原先一次治疗就代价高昂的肿瘤免疫治疗,经过纳入医保后,患者的抗癌支出将被控制在每月1万元以内,而具体到患者个人而言,则只需承担两千元左右的费用。“这款纳入医保的肿瘤免疫药物,目前批准的适应症是较为少有的淋巴瘤。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适应症的应用范围也将更为广泛。毕竟一款免疫抑制剂,被批准应用于几种甚至几十种癌症治疗,在现实领域已经发生。美国、中国都有批准过相关药物上市。”

据悉,当前我国正在针对肿瘤免疫治疗,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引导。使这些好药,能够更为精准应用到最合适的患者身上。而罗荣城等多位与会专家,正在参与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指南。“筛选出来的最优势的病患,运用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将达到85%以上。但如果患者本身的癌症型别并不契合,则将大大降低免疫治疗的有效率。”

放疗技术进步为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医学和恶性肿瘤之间的搏斗,一直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似的此消彼长。作为肿瘤治疗的传统三大手段之一的放疗,也因为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WechatIMG4578.jpeg

王洋教授在分享放疗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将放射武器运用好,能够有效的抗癌。

“现在放射治疗是进入了一个更为精准度的人工智能时代”,肿瘤放疗专家,金沙洲医院副院长王洋教授表示。在运用了最新的放疗设备进行恶性肿瘤治疗后,患者的放射性反应正在大大减少。“血降低、恶心、呕吐、脱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大大减少。而且由于设备的辐射剂量控制愈发精准,很多癌症患者往往只需接受少数几次的放疗,就能有效控制住疫情。3-5次照射后,就能结束放疗。”

王洋表示,现阶段的肿瘤放疗,放射剂量的控制也更为精准,少数、足够大量、直抵肿瘤的放射,已经能够很好将肿瘤细胞控制甚至杀死,而且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侵犯越来越小。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谭新喜

编辑:王道斌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道斌4.92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