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型群展“2020+”开幕式新闻发布会在红砖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是红砖美术馆作为公共艺术机构面对突发全球新危机的一次思考和行动,由历史学者汪晖担任学术顾问,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策展,15位国内外艺术家参展。
2020年,我们面对着近百年来最难以抹去的“疫情”时刻:突发的公共危机和社会事件笼罩全球;个体、集体,生命、自然,当下、永恒,一切已知的坐标来到重建秩序的十字路口。正如此次展览策展人闫士杰所说:“2020已成为我们面前的时间界碑,有形、无形的语言,逐渐沉淀为集体记忆。”展览“2020+”试图通过15位艺术家独到的思考与行动,打开更加多维的认知空间。
在加缪小说的末尾描写过两种脱离鼠疫世界的感觉:一种是鼠疫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里面的主角医生和另外两个人在一个夜晚偷偷地跑到海边去,片刻的体会到了久违的自由舒畅的感觉,但是他们还是要返回鼠疫笼罩的城市,这是一种片刻的自由的感觉。
另一种是鼠疫突然结束了,长久期盼重返正常状态的人们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长期处在特殊状态当中,2020+的开幕介于两种情境之间,新冠肺炎还在全球流行,但在艰难的抗疫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获得了不确定的自由。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Olafur Eliasson《地球视角》)
正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为2020年“世界地球日”创作的《地球视角》,将作为“2020+”展览的线上作品呈现给观众。艺术家以地球上9个特殊的自然、人文事件的地点,创作了9张不同角度的地球图像。这一作品表达了地图、空间以及地球本身是被建构出来的事实,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有权利从新的视角去探索和解读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从所谓的未来的角度来说,未来总是在我们自己的脚下,未来并不在遥远的过去,但是在我们脚下的未来常常是被许许多多的我们所说的现实,我们习惯的方式所遮蔽了的,所以我们要思考未来的话,其实就是思考当下。”汪晖在会上说。
“我认为2020+就是在我们既要面对现实,面对像洪浩的《消费》最现实、最细腻,又是同时由消费产生了很多人类导致灾难的很多东西,所以这些思考都是对我们整个进化的一个思考。”闫士杰说。
洪浩的《再生》把大量有关我们现实生活里的票据、表格、合同等,翻过来利用空白面作为作品的媒介去拓写另一面的文字,呈现出一种两面性,试图让那些已经失效的原物历经一次再生的过程。
(洪浩 《再生》)
本次开幕式还同步发布黄永砯新书《蛇杖2》。《蛇杖2》是红砖美术馆与黄永砯的第三次合作。早在2014年的开馆展“太平广记”中就展出了黄永砯的《三摞、一堆、一摊》的作品。“太平广记”后又举办了“太平广记之结束”——马戏团的到来“黄永砯作品展。
“黄老师非常非常的认真,他是真的对展览空间、环境,甚至对一个美术馆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一种气息、感觉,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闫士杰说。
(黄永砅《羊祸》)
本次展览也展示了黄永砅的《羊祸》。展览以《山海经》的牛头猪耳,头长四角,身披牛皮的怪兽为形象,怪兽俯视着150张羊皮组成的“羊群”。当人步入其间,亦同被“羊群”所淹没,在人、牛、羊之间构建一种诡异的食物链,周而复始,“人”是这则神话的起因,也是后果。
此外,现场还有林天苗的作品《缠的扩散》、王功新的作品《对话》、梁绍基的作品《寂然而动》,以及安利·萨拉(Anri Sala)《当且仅当》等作品。
南都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杨成林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