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的优质农产品要走出深山”“东莞的老百姓想要吃到物美价廉的蔬果”……相隔约265公里的两座城市,在东莞扶贫队伍到达韶关后,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将两城愿望“摆上桌”,帮助韶关蔬果“出山进城”。
据了解,自2016年进驻以来,东莞扶贫队伍还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力量帮扶等多方面研究“决战招式”。从2019年起,东莞市委、市政府更是持续加大帮扶韶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增拨50%到村引导资金,增强扶贫工作队伍力量,增聘驻村第一书记助理。前线工作组及驻村第一书记等扶贫干部与韶关市携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截至2020年4月底,东莞帮扶韶关市209个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7月27日至29日,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省、市媒体赴韶关市开展专题采访,南都记者随团采访,与扶贫队伍对话,与贫困户交流,揭开莞韶脱贫攻坚的“决战秘笈”。
招式1
搭建产销对接平台 助优质农产品“出山进城”
7月是黄金奈李的季节,盛产黄金奈李的上廊村,由于地处深山,且进村的山路崎岖,黄金奈李少人问津。不过,这样的局面已经慢慢被打破。
“我们每次来收果,到下午4点多还有很多果农来。”乐昌市九峰镇绿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国平说,今年九峰镇的水果不愁卖,除了农批市场,光电商销售就能突破100万单。一车接一车的黄金奈李被运到珠三角各个城市的水果批发市场、商超、电商。
看到果子“出山进城”,东莞市大朗镇驻上廊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刘杰章也跟着高兴。要知道,将黄金奈李卖出深山,曾经是个大难题。“一箱10斤装的李子要运出省的话,光邮费就30多元。运输成本太高了。”刘杰章说,黄金奈李是上廊村特有的“宝物”,要形成规模产业,才有办法给这里的村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依托当地龙头合作社是东莞大朗扶贫队想到的其中一点“法子”。“不仅可以链接村民和市场,还能给果农提供种养、管理、销售等多方面综合一体的市场引导。”刘杰章表示,通过合作社还能对果农进行“触网”培训,让果农多接触市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卖货。
去年被吸收为绿峰农业合作社社员的扶治邦,就是这样提增了收入。“之前主要靠亲戚好友帮忙,只能卖掉三分之一;现在有了扶贫队伍的帮助,100棵黄金奈李基本可以全部卖完。”45岁的扶治邦是上廊村的果农,也是东莞扶贫队的帮扶对象之一。家中有差不多7亩种的是黄金奈李。“每天差不多要发货1000多斤。”扶治邦说。
一个个黄金奈李已成上廊村果农的“金子”。刘杰章粗略估算,包括卖水果、打工在内,扶治邦今年一家人的收入可达到10万元。“村里每天发货3000斤左右,预计今年黄金奈李消费扶贫金额90万元左右,全年消费扶贫金额超过120万元。”刘杰章说。
邹水生家在距离上廊村约90公里的康溪村,日子同样因为消费帮扶慢慢变好。7月28日这一天是康溪村富康百香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冷链车来运菜的日子,邹水生按照驻村扶贫干部给到的清单,将自己农田里的蔬菜送到合作社这边来。这些蔬菜最终目的地是松山湖管委会食堂。
东莞松山湖管委会驻康溪村第一书记余海波介绍,康溪村在2015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考虑到康溪村有优质的农产品,却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渠道;松山湖有资金雄厚的企业和消费力强劲的大量职工,是个巨大的市场。驻村扶贫队链接农民和松山湖管委会食堂,建立康溪村农产品外销的渠道。截至目前,康溪村利用合作社平台已累计向管委会食堂销售农产品超224万元。此外,今年春季贫困户种养规模比去年提升18%。
招式2
因地制宜培育农产业 提升贫困村“造血”功能
紧挨着乐昌市的是仁化县,董塘江头村是东莞虎门的对口帮扶村。“一片经营得半死不活、一片纵横分割,起不到产业带动的功能。”驻村第一书记邓助严在去年5月驻村,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的两块平整的千亩农田成了他的“心头大事”。
刚到位不久,邓助严就已经到村里转了好几圈,且认为这片珍稀的千亩连片农田是发展农旅的大好资源。“光有‘引导资金’未能很好地起到引导作用,形成有效带动的产业才能提升村的造血功能。”邓助严说。
机会的橄榄枝在去年上半年抛出。当时,本地一家名叫丹霞女的农业公司承包了村民土地种植500亩甜玉米。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了解后,邓助严发现丹霞女有着较强的种植效率和市场渠道能力。经过一番协商之后,扶贫队伍决定将63万元引导资金入股蔬菜种植基地。
协调土地流转、组织劳动力……种植基地的承包面积增加到2100亩,种植面积增加到2000亩。扶贫资金投入除了为江头村集体每年带来8%的长期固定分红以外,更是带动江头村村民土地流转收入。此外预计今年增加务工收入达100万,其中贫困户11人增加务工收入15万元。
在仁化县东南方的始兴县,黄沙村的草珊瑚育苗基地也已帮助村里100多名贫困户走上了脱贫增收的道路。驻村第一书记彭松柏说,跟其他村比起来,黄沙村耕地面积少,林地面积多,林下野生中草药品种也比较多,尤其是中草药草珊瑚,而且不少村民也有小规模种植。
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草珊瑚种植是黄沙村扶贫主导产业。为了做好产销对接,黄沙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万亩草珊瑚保价收购合同。“现在山上已经种有500亩的草珊瑚,年底可以采割了,按照每亩2000斤,每斤1.9元计算,能卖190万元。”彭松柏说,通过草珊瑚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0多万元。
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从2016-2019年底,东莞累计引进新型经营主体259个,培育农业特色产业380个,打造出百香果村、贡柑村、葡萄村、稻虾共养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参与“公司+合作社(贫困村)+基地+农户”的农业特色产业的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数11618人。
招式3
引进莞企建立扶贫车间 “输血”又“造血”
“一天可以做500件左右吧,可以赚到80块钱。”毛小兰是韶关乐昌坪石镇肖家湾村的村民,也是东莞扶贫队伍帮扶的对象。去年年底,肖家湾就业扶贫车间建成,毛小兰开启车间工作生涯,主要负责车缝工作。
在此之前,毛小兰除了在家里务农,还会到附近的工厂要点小零工拿回家里做,一个月只有大概1500元的收入,现在车间这份工作,毛小兰每个月可以赚到大概2000元的工资。毛小兰说,如果再学熟一点,或者车间接的单多一些,每天可以多做几件,收入也会高一些。“这是个好机会,起码很多地方都可以改变。”毛小兰很珍惜这份工作,她觉得这份工作不仅能够改变家的生活,自己也还能学到东西。
“我们这边优先聘请贫困户,目前有5名贫困户在我们车间。”特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是肖家湾扶贫车间在韶关的注册名称,原本是清溪镇的一家企业,代加工各种手袋、环保袋、宠物用品等车缝产品。负责人黄佳敏告诉记者,车间安排有专业的师傅进行岗前培训,工人大概培训一周就可以正式上岗。
除了肖家湾就业扶贫车间以外,东莞清溪扶贫工作队伍还在莲塘村、仁里村建设扶贫车间,实现贫困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目前,三个就业扶贫车间现有员工共约130人(含贫困户16人),稳定在车间就业的人员每月可增收入约3500元。
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实质上拓宽了本村以及周边在家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的增收渠道。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帮助转移韶关7487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超额完成年度指标数;2020年以来,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联合韶关启动“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点对点做好就业服务,推进贫困户返岗就业。截至2020年6月初,帮助约78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3800多名贫困人口县外就业,近4000名贫困人口县内就业)。
招式4
引进社会力量 补充扶贫工作薄弱领域
“村民住的是小黑屋,房子里不仅地板潮湿,也见不到像样的家具。”水南村的支部书记魏志才记得,“触目惊心”是扶贫干部对韶关始兴太平镇水南村的第一印象。魏志才说,扶贫工作队驻村以前,水南村的村容村貌是脏乱差的,生活配套是“零”,不仅没有休闲活动场所,道路硬底化都没有实现。
“提高贫困村的造血能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但这里基础设施都没有。”始兴县委常委、副县长,东莞驻始兴工作组组长曾东营说,驻村之后,决定先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将基础短板补齐。
塘厦镇2019-2020年投入197万元引导资金,建立了水南村农产品服务点。据介绍,这个服务点还能提供餐饮和住宿,过往的货车司机可以有歇脚的地儿,也消除了村民在路边摆卖的安全隐患。此外,塘厦镇还在其它的对口帮扶村投建了公园、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篮球场等基础公共设施。“按照规定,引导资金是有定向使用范围的。”虽然帮扶的工作是动起来了,但太多项目要做,引导资金有限怎么办?
2018年,塘厦镇收集整理对口帮扶村需要建设项目,以帮扶村为单位打包成“项目包”,引进社会有能力的组织认领捐建。
实际上,这样的“爱心联盟”行动最早是由东莞厚街驻源翁县扶贫工作组在2017年提出的。维沃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名家居世博园会展有限公司、东莞市有益食品有限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从爱心联盟帮扶行动汇总的名单上了解到,从2017年到2019年,启动的爱心帮扶行动及项目共27个,覆盖了助学、助教、助农、敬老、济困、项目援建等多个不同领域,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过400万元。
曾东营介绍,“爱心联盟”行动破解了扶贫方式单一化、资源统筹不均衡、项目碎片化的“三大”难题,实现由简单帮扶向量身定制帮扶转变。对于这些创新的扶贫模式,东莞市经协办副主任刘晓冬表示认可,“上级拨付的扶贫引导资金主要是用在一些‘造血’产业项目上,始兴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的短板比较多,迫切需要补齐,此时社会力量的加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优质农副产品“出山进城”、贫困户劳作增加收入、村容村貌越来越好……“韶关所需、东莞所能”已经融进这一个个扶贫项目当中,莞韶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取得决定性成效。“撤队之后如何将这些留下来”是驻韶扶贫队目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要注重提高村民敏锐的市场意识。”韶关市委常委、莞韶指挥部总指挥罗晓勤表示,接下来的工作当中,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配合当地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促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
采写:南都记者 黄馨莹 实习生 陈枫
摄影:南都记者 黄馨莹
编辑:黄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