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应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专家们这样说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8-15 19:09

疫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改革方向又在何处?在8月13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此进行分析。

谈及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有专家表示,提高需求的唯一办法在于增加消费,“把钱花在生产面才是正道,花在消费面就是养懒人”的观念需要改变。

谈及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多位学者认为,贸易壁垒的提高,经济制裁等伴随着我国由小国经济转变为大国经济接踵而来,最终演变成“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种情况下提出内循环、外循环的“双循环”经济模式很重要。

此外,与会专家还普遍认为,未来中国应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以此作为我国经济外交的首要目标。在加强合规制度的建设的同时,调动全球人力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专家:消费券效果不佳,应直接发钱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开来后,世界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针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根本解决方法要从经济复苏的源泉去找,全社会最缺的还是需求,唯一办法就是增加消费。

为拉动消费,此前一些城市发放消费券,但姚洋认为效果不佳。“消费券就是打折券,想的是促进生产,而不是促进消费”。直接发钱才能见到消费效果。

“受到计划经济时代思维逻辑的影响,认为把钱花在生产面才是正当的,要花在消费面就是养懒人。”他指出。而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钱花在生产面造成双重浪费,一方面没人使用,一方面浪费资源。而把钱花在消费面既没有浪费资源,又提高了百姓福利。“这个观念不改,下次遇到经济下行还是会束手无策。”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认为,疫情放大了一个国家对产品链、产业链“安全、可控”追求的紧迫性。

他表示,疫情只是暂时放缓了生产节奏,主要经济体在疫情发生之前的“底子”没有什么变化,债务、贸易结算货币、贸易许可、技术标准、海关规则等“软件”也没有变化,但所有国家都在追求安全、可控。

也有学者认为,疫情期间,数字经济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看来,疫情催生了人们对无接触交易的重视。“最明显的就是新型互联网银行疫情期间持续运行,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在国际市场扩张越来越难

过去四十年,中国是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之一。”黄益平称,随着我国从小国经济变成大国经济,全球贸易和投资壁垒也逐步提高,这必然影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2018年、2019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经回到了二战以前的水平。全球化的步伐在放慢,出口、投资的难度在增加。”他说。

黄益平解释,所谓大国经济?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这时外部经济扩张会变得越来越难。“当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重要贡献者时,持续扩张会对其他国家提出结构调整的要求。从这个意义来说,现在政府提出内循环、外循环是很重要的。”黄益平说。

姚洋也强调,新的国际形势为我国的制度建设构成巨大挑战。他认为,过去四十年,我国坚持了一套灵活的经济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但未来三十年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我们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加入全球大循环后,规则要不要向所谓的国际标准靠拢?如果不满意现在的国际规则,如何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四十年所谓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恐怕行不通。”他说。

未来中国应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值得关注的是,会上专家普遍强调,未来中国应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大多数国家有能力从中低收入水平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是很少有国家能够从中等收入水平进入中高收入水平。黄益平认为,这是因为当一个国家进入高收入门槛后,其不健全的金融体系难以适应高收入水平的增长,从而引发一些危机。

怎么克服中等收入陷阱?

黄益平认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绕不开四个方面的改革。第一,终结双轨制的改革策略,平等对待国企民营外企,实现竞争中性、公平竞争。第二,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取消户口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的产权安排,支持农民工市民化。改革金融体系,实现市场化风险定价。第三,保护支持产权,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第四,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政策,明确进一步开放的承诺与时间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在与国际经贸体制互动过程中,灵活处理国家地位议题。

查道炯也提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应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外交的首要目标。“未来中国在经济外交的发展方向,要为来华定居、入籍提供制度化路径,不分国籍、不分民族,这是我们编织经贸网络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冲因为所谓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跟中国脱钩的不利影响的必要途径。他们的亲身经历才是应对那些偏见的最好办法。”


实习生王凡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