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娱评:搞笑类综艺多了,“笑”更难了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娱乐
原创2020-08-27 12:45

搞笑类综艺让观众发笑变得更难了吗?最近,两档在播综艺《脱口秀大会3》和《认真的嘎嘎们》似乎都遭遇了这一问题。

800x1041_5f4729b460c27.jpg

《脱口秀大会3》


800x1000_5f4729b5c550e.jpg

《认真的嘎嘎们》

《脱口秀大会3》的观众也许会隐约感觉到,主题赛阶段演员获全灯(所有嘉宾认可)的次数明显少于突围赛阶段;而《认真的嘎嘎们》豆瓣评分也直线下跌,八期节目后,评分从7.6分掉到了6.5分,开始“拉胯”。

节目的“拉胯”与愈发成熟的商业化运作不无关系。无论是《嘎嘎们》打造有趣综艺新偶像的“创造营模式”,还是《脱口秀大会3》每个赛段、每期节目必淘汰近一半人的赛制,都可以看到商业逻辑隐于其中——前者的“养成模式”在其他类节目十分成功,后者则以增加节目残酷性进而增强节目看点。然而,商业运作与喜剧在内核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冲突,“笑”也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以脱口秀为例,有过线下脱口秀观看经历的观众会记得热场主持人在开场前一定会送上“忠告”:剧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笑,并且最好笑出声来,大家是来“找乐子”的,不是来评判演员的。在这样的提示下,剧场形成了另外一种氛围,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塑造了沉浸在喜剧情绪里的“纯粹的观众”,他们的笑点明显降低,面对一个即使不那么好笑的段子,很多人也会哈哈大笑。

而商业运作的线上模式显然走向了光谱的另一端,观众被赋予了投票决定演员去留的某种“使命”,建立在严肃思考上的理性判断代替了享受喜剧的感性消遣。理性投票改变了观众,他们得判断哪个“段子”更好笑,会思考这个“段子”是不是有逻辑,演员的表演状态是否贴合当下情境。当观众被“竞演”的环境改变,作为裁判的角色出现,“段子”也就接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检视。

006Um0vKly1ghxhmmfdswj31b80u0hdt_副本.jpg

杨笠在节目中探讨了男性思维。

要打破竞演环境给观众带来的影响就需要更为成熟的脱口秀演员,当其他大多数演员们在突围赛把积攒多时的好“段子”打包用完,自然便会在淘汰赛阶段因为文本或表演问题显得拉胯。目前看来,取得成功的演员要么就是以极致的笑果打破严肃的氛围,将观众拉回到感性的体验中,例如王建国;要么就是将强价值观融入“段子”中,贴合当下的某种社会情绪,例如杨笠在第5期节目中批判男性思维的那期节目。

但值得考虑的是,即使是以“段子”的形式,仍是一种价值观的输出,这是一把双刃剑,张博洋可以用它宣泄性地批判网络暴力,但另一方面,当价值观输出与喜剧夸张化的创作手法相遇,在投票晋级机制的影响下,会不会使脱口秀迎合社会情绪,加大群体对立,进而走入极端化。

0088KB6zly1ghzu3s0b9yj31ju118u0x_副本.jpg

有趣的“嘎嘎”太少,“笑点”被捆绑。

《嘎嘎们》作为新节目遇到困境则更为复杂,且不论观众吃不吃非俊男靓女的创造营模式,在节目后续环节设置上,《嘎嘎们》自身也存在问题,像是把其他各个搞笑类综艺节目压缩成了各个考核环节,为其他节目输送综艺咖的目标导向反而使节目形成了较大的割裂感。更为重要的是,与《脱口秀大会》相似,有趣的“嘎嘎”太少,使“笑”在功利的多元目标的捆绑下变成了一件难事。

这似乎已经成为摆在搞笑类综艺前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喜剧要走出去,就必须引入成熟商业手段,但过度强调商业的功利导向又会反过来伤害喜剧本身。平衡好两者不容易,可一旦平衡好这两者,笑声一定会自然出现。

南都评论员:晏文龙

编辑:刘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