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龙华区近26万名中小学生,结束暑假生活重返校园。龙华区10所新建、改扩建学校,也于今天正式启用,新增优质学位超1万个。
今天上午,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一行来到位于民治街道的龙华高级中学,为新校区揭牌并进行视察,现场督导学生返校工作。区领导张纳沙、马里、韩荡出席活动。
龙华行政区成立三年来,公办学校从33所增长到56所,新改扩建学校16所,实际开办22所,增加近3万个优质公办学位,新增学位总量、增幅位居深圳前列。
王卫表示,近三年来,龙华区每年新开办学校7至10所,学位增量、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希望10所学校抢抓机遇,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教风、校风,努力把学校办成全市一流、全省领先、人民满意的品牌学校。
王卫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龙华全区近26万名学生返校,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严把健康关、卫生关和教学关,推动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手抓、两促进,着力营造安全、稳定、整洁、健康的校园环境。
01
龙华高级中学新校区
龙华高级中学新校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龙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的一所公办全寄宿制高中,本学期在校师生约1500人。
学校开学前已对校园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开展预防性消毒等,学生进入校园后也要求常备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02
龙华高级中学观澜校区
学校位于观澜街道观光路1222号,占地面积16190.73平方米,预设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
这是龙华区第一所公办寄宿制初中校区,目前有初一年级8个班级,学生数312人,教师数31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2名。学校秉承“荣誉、责任、创新、奋斗”的龙高精神,与高中部协同发展,实现校园文化共享、优质师资共享、课程资源共享。
03
深圳市艺术高中
学校位于龙华街道民清路255号,是由深圳市教育局批复成立的第一所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公办全寄宿制普通高中。占地26533.91平方米,建筑面积55241.24平方米,办学规模24个班,提供学位1200个,于2020年9月办学招生,现有教师54人。
学校建筑功能完备,设有高规格的音乐厅、舞蹈室、美术专用教室、梦想剧场和微格教室等多功能区。
搬迁新址(原借址办学)
04
民新学校
学校位于民安路和民祥路交会处,学校总用地面积为21166.12平方米,建筑面积45753平方米,办学规模为48个教学班,建成后预计初中12个班,小学36个班,可提供初中学位约600个,小学学位约1800个。
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民新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今年秋季招生办学,暂借址于民顺小学,现有小一新生400名,教师21名。
05
深圳市龙华中学弘毅校区
龙华中学弘毅校区是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目前借址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原伟民小学。
龙华中学弘毅校区传承龙中“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弘扬“立德笃行,崇和尚美”的校训,彰显“文化育人,和美治校”的价值追求,崇尚“做人之道,成人之学,为人之美”的育人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06
第二外国语学校
学校位于大浪街道华旺路158号,总用地面积为2365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6175平方米。学校于2019年9月正式开学,2020年9月搬入新校址。
办学总规模为54个教学班,提供约2700学位,其中小学部有36个教学班,初中部有18个教学班。目前共有教职工61人。学校以“让缤纷的生命更昂扬”为办学宗旨,致力于营造具有中国品格、国际风范的现代化学堂。
07
清泉外国语小学
学校位于龙华大道与清龙路交会处,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3个,学生人数1097人,教职工75名。
学校大力夯实办学基础,精心培育教师队伍,打造清活特色课程,全面塑造了清外师生“自信中国人”风貌,初步形成良好社会效应。
08
创新实验学校
学校位于龙华街道鸿创路,是龙华区教育局下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2.1万平方米,其中小学部1.1万平方米,初中部1万平方米;学校办学总规模为6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24个教学班,小学36个教学班。
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实践育人与创新育人相结合,传承和创新文化。
09
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
学校位于龙华大道与民兴路交会处,是区教育局高标准打造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今年9月迁入新校办学。
学校总用地面积20400平方米,核定办学规模为45个班。现有27个班,学生1215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硕士学历30人。建有资源中心、共享大厅、科创中心、艺术中心,以适应学校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10
龙为小学
学校位于龙华街道熙和路和东环二路的交会处,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预设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新校址正在设计和建设当中。
今年9月,龙为小学暂借址于新华中学办学,开设一年级6个班,学生300人,专任教师20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学校秉承“积极教育”基本理念,实施“有为教育”。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通讯员 龙融
编辑: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