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如何实现合规化?南都请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共议出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0-09-02 21:29

南都健识.jpg

南都讯 在医疗美容越来越常见的今天,求美者仍不时遇上“幽灵手术”、虚假广告的陷阱,医美行业的病灶究竟在哪儿?求美者怎样保护自己?监管者怎样能更有效地监督?

8月31日下午,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启动南都智库沙龙,首期推出的南都健康联盟健识公共论坛聚焦医美行业,以南都近期推出的医美乱象系列调查报道为引子,聚齐了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整形专家、学者、业界代表、法律专家等,探讨“行业整合提速,医美合规化之路怎么走?”

pic_849868

南方都市报“健识”公共论坛现场。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陷阱”剖析 

资质可查但消费者不知道 因为“科普”不够

南都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医美乱象调查报道,聚焦部分向媒体求助的医美失败案例,发现目前美容整形行业中存在医院医生资质、手术风险、广告“陷阱”等问题。

pic_849861

广东医师学会美容与整形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刘宏伟。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手术是否有保障,医生“靠不靠谱”很重要。对于医美行业而言,医生资质到底难不难确定?在论坛上,广东省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刘宏伟直言,资质问题“并不复杂”,“一个医生到底能不能动手术?这就像警察有证件才可以执法一样清晰透明。主诊医生制度已经建立,医生本身的执业资质应该是非常清楚的,而且是可查询的,但是目前查询渠道不顺畅,社会大众依然感到难以分辨。”

pic_849855

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任委员罗盛康。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为什么会“分辨难”?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任委员罗盛康看来,对于医美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量的民营医院而言,仍然存在着“资质管理不明”的空间。“比如说,如果公立医院医生没有资质,医院自己就会自查。而部分民营医院的管理意识差,医生助理也能动手术、内科医生也能开外科刀,这种情况是会存在的。”罗盛康坦言,这些情况也往往是造成消费者“搞不清、弄不懂”的关键。

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温国明直言,关于医生资质的问题,历来是执法部门首要调查的问题,在资质公开可查的前提下,仍然有消费者掉入“资质陷阱”,其实是科普宣传工作做得不够。

参与南都前期医美调查系列报道的主力记者之一王道斌提出,全面开放多点执业后,医生资质的查询也带来了一定困难,“多点执业是好的,但有些医生执业点太多了,一个医生支撑起二三十个机构的情况并不少见”。

“陷阱”剖析 

低成本、高利润 与贷款捆绑

pic_849853

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温国明。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温国明介绍,近3年广东省的各项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督工作中,打击处罚了无证的“黑医美”机构约有9700多间次。

无证“黑医美”为何“野火烧不尽”?温国明认为,低成本、高利润让不少人铤而走险,即使被查处,也有可能继续从事非法医美。

目前在国内,医美行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非常明确,而生活美容的市场,则属于大众消费板块。温国明说,医疗美容项目常被混杂于各类生活美容项目中,让人难以辨别,公众常会被蒙蔽而在无资质机构、无资质人员操作下实施了医疗美容项目。

还有部分非法医疗美容机构将整容与高额债务捆绑在一起,如“美容贷”、“整容贷”等,设下连环套,以“无本还息”、“无抵押”等快速贷款为噱头,诱导患者落入债务陷阱,最终为偿还债务不得不进行传销式“拉人头”,成为诈骗团伙的赚钱工具。

在南都记者王道斌看来,医疗美容管理严格,生活美容却处灰色地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陷阱”剖析

执法取证难 非专业医生上手术台

非法存在的无资质机构,无资质“医生”,是医美行业监管的一个难题,刘宏伟表示,目前的监管方面确实存在死角,非法存在的机构名单掌握不了,监管就无从谈起;同时,在监管过程中,也存在机构不诚实的问题,“比如一个机构,他告诉你他们一年用了100支肉毒素,但根据它的经营情况推算应该使用在1000多支以上,真要只用100多支,这家医院该倒闭了。为什么要隐瞒,是不是存在违规问题,大家应该是清楚的。”

温国明介绍,执法取证难是行业管理的难点之一。不少非法“黑医美”非常隐蔽,地点隐蔽、宣传非公开又小范围,实施起来也隐蔽,执法取证时很难抓到现行,即便是美容器械,也多没有检测证明等材料,要界定是否为医疗器械都很难。

pic_849863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美容教研室主任、教授丁慧。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真正的专业医美医生,是踩在刀锋上的,掉下去了就是失败,走过去了就是成功。”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学美容教研室主任、教授丁慧感慨,医美行业出问题,其实是前端销售端和后端教育端的“双重困境”。

丁慧认为,整形美容教育门槛高、输出小,但市场需求庞大,其他学科的冒充整形医生、无资质冒充有资质医生、无证医生这三类群体催生了医美的不规范市场。所以,医美行业的规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是一个需要前后端一起发力的过程。

“陷阱”剖析

回避风险 民营机构缺少多学科会诊条件

手术有风险,整形需谨慎。这似乎是一句普遍意义上的“常识”,但仍然有不少爱美者掉以轻心。“做手术之前,都说是没什么问题,都在强调手术效果,没和我谈过手术风险啊。”记者前期调查发现,不少手术失败的求美者都有类似的感受。

pic_849856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李平。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手术必然有风险。”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李平直言,只要是手术就会有风险,这是必须要和求美者强调的一个手术前提,“我们作为专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民营机构,更要把这些风险或手术并发症跟消费者说清楚。”

在李平看来,相较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由于自身资源的综合性优势,胸科、ICU、输血科等各科之间常有互动,一些危重的病人会做全院多学科会诊,甚至可以动员全省各个医疗机构互助协作,“多学科会诊,这对于小成本的民营医院而言不现实,由此手术风险无形中也就更大了。”

公立医院做整形,并不意味就代表着“百分百保障”,毕竟是医学行为,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有消费者在做肋骨鼻的时候,出现了血气胸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相关的科普文章中已经阐释得很清楚,存在一定比例的发生率,而并非在民营医院才会出现。”在罗盛康看来,手术风险无可规避,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手术之前,应具备更全面的认知。

“陷阱”剖析

广告打擦边球 不遵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广告“陷阱”,也是医美行业常被诟病的问题之一。广州曙光美容医院总经理何健表示,医美是医疗行业的一种,而医疗行业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行业,医美的广告会将医疗行业的正面和负面特性放大。

他说,广告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利器,“医美、口腔、植发市场快速成熟,跟广告分不开”;用得不好,就是欺诈消费者。

他还提到,由于医美的广告是按医疗行业的标准执行,不准使用患者的形象做广告,“但医美的客户是健康的,展示诊疗过程也需要展示患者的形象,所以能不能给规范的企业留一个口子?”

“你承认医美是属于医疗行为,那就要遵守医疗广告的管理办法;你说让‘规范’的机构可以发广告,那么,什么是‘规范’的?”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温国明回应。

“相较于前些年的乱象频发,医美行业在近几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罗盛康感叹道,“就以我所在的医院为例,现在每一个季度都要进行一次例行巡查,而且巡查人员已经具备充分的经验,知道哪些环节容易出现问题。”

罗盛康表示,医美行业的发展是市场所需,医美行业发展的速度之快,任何人都阻挡不了。而如果要让中国的医美行业健康稳步的发展,就必须管理好正规机构,取缔非法机构。

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温国明也认为,当下中国医美行业的整体状况跟以前相比确实好了很多,虽然负面依旧存在,但是严重程度远远低于过去,发生的频率也都有所减少。

维权建议

消费者:“一查二看三保存” 

pic_849849

广东保典律师事务所律师廖建勋。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作为消费者,在“求美”时,该怎样分辨风险、防范消费陷阱?广东保典律师事务所律师廖建勋在公立医院工作过,做律师时也接触过很多医疗纠纷,他为消费者提出了一些预防风险的建议,简称为“一查二看三保存”

“一查”即查看机构和医生的资质,“二看”指查看机构的司法评价和社会评价,即,到中国裁判文书网查一查机构相关信息,“如果这个机构老是打官司,说明他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另外,机构在网上如果出现一些负面评价,也要更加谨慎。

“三保存”是指保存宣传资料、手术相关资料、病历,如果有虚假宣传,可以向工商部门投诉;另外,很多人不知道,病历其实是患者有权获取的。

如果不幸到了确须维权的地步,廖建勋提出了“维权三步曲”:先跟美容机构协商,来弥补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如果发现机构有违法违规的地方,向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诉;第三步是诉讼。

在实际操作中,廖建勋说,“一般小的医疗纠纷,不建议走到打官司这一步,诉讼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但整形很多时候不构成伤残,赔偿额也很低。

各方声音

建议像治酒驾一样建立扣分制

12.png

南方都市报南都健康联盟“健识”公共论坛现场。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罗康盛提出,对于踩了行业“红线”的从业者,监管部门应加重处罚,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他提出,对于医美行业,也可以借鉴酒驾处理办法,用扣分制,“比如,病历造假是个‘红线’,要是踩到了,就要一下子扣掉12分,直接停业整顿。”另外,其他的违规问题都可以细化、量化成明确的扣分体系,进行正规化建设

“如果你没有美容外科的行医资格,你给我打(透明质酸),出了问题,就应进监狱、倾家荡产,那几乎没有人敢这么打。”刘宏伟也表示,目前的惩处力度也不够大

温国明表示,关键点在于要贯彻落实“机构自律、行业自治、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16字方针”,压实机构从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质控中心的管理作用,建立由政府牵头,卫生、公安、网信、市场监管、城管执法、房屋租赁管理等多部门联合、区域协作、社会共治、打建并举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工作局面,保持打击非法医疗美容等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非法医疗美容的乱象,共同为市民营造安全有序的医疗美容市场环境。

各方声音

用互联网手段 数据化监管

作为互联网医美平台方的代表,新氧科技高级副总裁刘金萍来到现场,介绍了互联网平台在促进行业合规方面所做的努力。

“新氧APP开屏就提示‘整容有风险,求美需谨慎’”,她介绍,线上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可以优先帮消费者筛选医院和医生资质的合规性,“新氧目前有近6000家认证医美及消费医疗机构和10000多名医生,他们能够实施的医美手术都有严格的级别规定。比如,若一家只有一级手术资格的医美诊所想在新氧上传二类手术项目,平台会自动提示上传失败”。

同时,为了保证各机构和医生的资质情况能及时更新,平台还配置了百人的人工审核团队,对机构、医生资质进行技术+人工双重审核,直接匹配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机构的最新资质情况。

对此,她还现场向监管部门提申请:“可否给我们监管部门的数据库的开口?我们就能直接核查医生和医院的合规情况,不用再‘手动档’了。”

提醒求美者

认清医美本质是“医”  有医疗风险

近些年,随着各类平台渠道的大幅度宣传,医美广告轻而易举地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在专家看来,这种距离上的亲近并不意味着风险程度的降低,爱美者反而应该更加谨慎。

“总的来说,医疗美容是一种医学行为,绝对不是去到某个购物平台下单购物的事情。它是有风险的。”刘宏伟强调,对于医疗美容的医学属性,需要持续强调而绝不能淡化,“不应只看到医美中的‘美’,而忘记了‘医’”,这一点就医求美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论坛统筹:尹来 李陵玻

论坛执行:尹来 游曼妮 王道斌 李欣  董晓妍 黎玉莹 李春花 吴笋林 实习生 郑纬浩 钟玲玉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董晓妍 实习生 郑纬浩 彭彤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视频 吴佳琳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互联网医疗观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