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CBD,存在着一条略显破旧的村子,它毗邻深圳第一高楼,形成颇具反差的景象;在距离深圳最豪华酒店之一的希尔顿仅20米的地方,是村子里的一栋楼。它本是普通的握手楼,但经由一群深二代爆改之后,成为了深圳首个城中村屋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所在地——“岗厦1980”。
随着长租公寓逐渐涌入市场,爆改城中村并不罕见。但负责改造这个项目的,是一群土生土长的深二代,城中村承载着他们的成长记忆,对城中村的改造也加入了他们成长中的独特记忆。
谢克非
8月11日,深圳岗厦1980。
生成社交粘性:
为租户提供碎片化时间
创造社交的机会
在深圳,城中村既是本地人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外来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凭借低廉的租金,丰富的社区功能,这里吸引着大量初来深圳的外来务工者。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也给人以杂乱的感觉,人员流动性大,让城中村社区逐渐失去粘性。
走进岗厦村,需要经过一番摸索才能找到“岗厦1980”。这栋550平米的建筑,有着传统式的米石外墙和广东青砖,日式居酒屋的门头总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一探究竟。走入其中,一楼的公共区域设有观影厅以及餐厅,装潢更是给人一种深夜食堂的感觉。
这栋建筑的主理人谢克非是一名深二代,团队9人也都是土生土长的深二代,青春期之后他们又前往海外留学,回来后开启了城中村改造。谢克非说,在2016年就介入这个项目的时候,深夜食堂刚火,“我们希望影视剧中呈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粘性,能够落地在城中村。”
对于日本居酒屋文化的喜爱,让谢克非希望能够营造一个类似的场景氛围,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租户,产生足够高的粘性。在“岗厦1980”的餐厅里,不仅有昏黄的暖色调灯光,让人减少距离感的麻布装饰,就连餐桌选择的都是长条形——大家需要坐在一起吃饭。
为了增加租户的互动性,谢克非还增设了场景化设置。“我们把飞镖放在厨房的墙上,大家到了要做饭的时候,可以边玩边等。5个人聚在一起,每个人花20块钱就能吃到一桌子菜,输的人负责洗碗,低成本就能获得社交粘性,等待的碎片时间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社交的机会。”谢克非用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场景举例,“谢耳朵和佩妮在折衣服的时候会聊天,如果我们把洗衣机放在房间,租户就没有碎片化时间了,他们也就错过了社交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谢克非最早是做集合店起家,习惯了将主题贯穿在需要设计的场景中。他意识到,商店最核心的就是橱窗,让来往的人都能看到其中的奥妙。而这个概念,沿用到了城中村中。
不论是在“岗厦1980”项目还是“积木叁”项目,都能看到大橱窗。“我们在新狮村改造公寓之后,在里面办活动时,发现有很多孩子扒在窗外看,这就意味着其实我们的活动已经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方式了。”后来,他们又邀请城中村里的孩子一起来举办音乐party。“只有当住户粘性足够高的时候,他们才会有社区荣誉感,这是我在日本和台湾学到的东西。”
斜杠青年“部落”:
他们能在小型影院过一个下午
创意想法的还能有租住优惠
穿梭在“岗厦1980”这栋小小的握手楼里,记者注意到,原有的窗框也被留下作为陈列品,其中依次排列着1980年代至今的岗厦村。重塑城中村文化,让房子更有温度,是这群深二代在做的事情。深圳有1000多条城中村,它们散落在不同的经济发达区域的附近。谢克非表示,每个城中村公寓都有一个自己的主题和故事。公寓招租时,公司会进行面试,询问入住者的职业、兴趣、特长、性格等,尽量安排有共同爱好和特质的租客居住一起,组成一个有相同气息的部落集群。“为那些有梦想的外来年轻人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一种交流空间。”
这些公寓经由他们改造后,增设了厨房、健身房、小型影院、小型书吧、公共休息区等功能区,为刚来深圳的年轻人提供了栖息地。当然,租金也随之上涨,“疫情前是3000-5000元/间,疫情后是2000-4000元/间。”这样的租金较之城中村而言,涨幅度不低。什么样的人会选择住在这里?斜杠青年。
“我们有DJ、设计师、金融从业人员。”谢克非以位于新狮村的积木叁为例,这里住着白天在金融公司上班,晚上在酒吧驻唱的;还住着日常是程序员,闲暇时候画插画的……个人属性强是这些斜杠青年的特色。“女生的社交力会强一点,她们会主导很多活动,当然我们也会以租金补贴或者发工资的形式来调动她们的主动性。”
王怡(化名)于去年搬来“岗厦1980”。在最初来深圳打拼的时候,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城中村,而随着自己的收入增加,也尝试搬去一些住宅小区,但城中村的便捷程度却让她念念不忘,“住在城中村里甚至不需要点外卖,你想吃的任何东西下楼就能找到。”在搬来这里之后,王怡不仅会吆喝其他租户在周末的时候,一同做饭。而最常用的,更是小型影院,依托一个投影仪,三两好友可以躺坐在沙发椅上,慵懒地度过一个下午。而这些公共空间,即便是非租户,只要预约也能来体验感受。
为了吸引更多斜杠青年来此,这里对于有设计或能创造一些想法的人,还能获得优惠租住的机会。“我们希望住在这里的房客是有生活态度、有追求、善于分享的,团队还会给应届毕业生适当的租住优惠。”
反哺周边:
点状改造城中村,
建绿色屋顶、让孩子们来认识植物……
这些年,本地智慧改造运营的城中村公寓有12个,每个公寓体量不算大,大多就是一栋独立的大厦。在谢克非看来,目前改造城中村的是,租金越来越贵,而原本租住在这里的居民越发租不起,造成人口迁移。而市区的服务业也会存在招聘难的问题,“很多小的商户在这个区域没有办法生存,这就是片状改造缺失的点,我们一直是提倡点状改造。”谢克非认为,点状改造同样会带来某一栋楼的租金提高,但运营方要配置相应的公共区域,为周边居民带来反哺。
本地智慧是这支深二代团队共同创立的企业。在岗厦1980项目上,本地智慧联合多家单位发起一个绿色屋顶计划,在屋顶放上种植箱,涵养雨水,增添蔬菜或者景观植物种植,在密集的城中村打造一片“屋顶绿洲”。这项计划不仅提升居民生存品质、促进邻里关系,还解决了雨水管理问题。
屋顶上,设置了500多个箱体去收集雨水,让雨水停留在箱体里。“一个月之内只要有下雨,植物就能存活。”时这里也经常举办公益活动,让孩子们在城中村里就能认识到更多植物。“我们首先是为了改善城中村的景观,其次是让孩子有学习的机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希望做一个开放式的空间,能够辐射周边城中村的居民。”谢克非表示,“我清楚改造城中村肯定是会影响周边的人口,但是我会做出一定的反哺。”
这些改造后的城中村公寓,除了融入很多设计、文化、公益的元素在里面,还策划落地了大量展览、社交、教育、公益类活动,让社区营造真正意义上融入公寓服务当中,为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打造属于他们的根据地,还把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周边城中村,以及区团委、律师协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非盈利机构当中。
声音:
我们首先是为了改善城中村的景观,其次是让孩子有学习的机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希望做一个开放式的空间,能够辐射周边城中村的居民。
——谢克非谈绿色屋顶计划
采写:南都记者张馨怡
摄影:南都记者刘有志
编辑: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