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众日报》9月17日报道,日前,山东省德州市委对该市16名存在不担当不作为行为的党员干部启动召回管理程序。9月11日起,他们将在3个月到6个月时间内接受谈心谈话、党性教育、专题培训、跟踪考核等。
自2017年下半年在山东省率先开展试点以来,德州市已对62名干部实施召回管理。
察时局梳理发现,早在2014年开始,贵州、湖北、云南等地陆续开始实施干部召回制度。最早试点的贵州黔西南州,试点一年间已有1900多名不胜任干部被召回;而2016年8月云南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因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被召回。
德州:62名干部被召回,涵盖乡镇、县市机关干部
基于基层实践而产生的干部召回制度,在施行过程中能够有效整治为官不为,强化科学考核,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德州市开展干部召回管理,主要是指对存在不担当不作为、“庸懒散慢浮”等行为的干部,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集中再教育、再锻炼、再考核、再使用的一项组织管理制度。德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在新形势下,干部缺乏担当、“能上不能下”“为官不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需要探索一种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干部管理监督方式。
今年7月29日,德州市在总结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印发《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对不担当不作为干部实行召回管理的意见(试行)》,明确了12种干部召回情形,以及召回程序、管理措施等,此前庆云县、乐陵市探索开展了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今年8月德州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之前,8个试点县市区已累计召回干部46名。
从先前召回的46名干部名单可以发现,县直部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24人,其他干部22人;因基层党建、从严治党等工作不力的14人,扶贫、环保等重点工作推进不力的17人,考核成绩长期落后的9人,违反工作纪律的6人。
这次将召回范围扩大至市管和市直机关干部,召回的16名干部中县处级以上干部7名。
青岛:建立“不胜任工作人员池”,期满不达标严重可免职降职
不仅是德州,青岛也就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出台了类似新规。
今年8月,青岛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不胜任现职公务员管理办法(试行)》,针对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存在的庸政、怠政、懒政和“末梢梗阻”等突出问题,建立“不胜任工作人员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学调训、实践锻炼,让广大机关工作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大力营造尚实干、善作为、敢担当的良好氛围。
该《办法》还明确“不胜任工作人员池”管理期限一般为3个月,期满综合评估达到岗位要求的,安排合适岗位;综合评估不达标的,一般再延长3个月管理期限。规定“不胜任工作人员池”管理期内不得晋升职务职级,平时考核不得定为好等次。超过两个管理期的,年度考核原则上确定为基本称职及以下等次,区分不同情形,采取诫勉、调离岗位、免职、降职等方式予以处理。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按规定予以辞退。
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局面
察时局梳理发现,最早开始干部召回试点的是贵州黔西南州。
为治理懒政庸政, 早在2014年9月,贵州黔西南州就实行了尝试推出“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按制度设计,干部召回后有集中教育、转岗、降级降职等几种处理方式,最为主要的还是集中学习。“回炉”教育主要依托党校进行。学习内容主要是各类法律法规、党建理论教育、观看教育警示片、撰写学习心得这四部分。
截至2015年9月,黔西南州已有1900多名不胜任干部被召回,其中处级干部26名,科级干部397名。
此后,贵州省多个市州开始推行这一被认为是整治为官不为、干部“回炉再造”的管理制度,其中毕节市共召回管理干部510人。
“不胜任现职召回制度”打破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局面。黔西南州的这一尝试,当时被中组部党建研究所和贵州省委组织部组工干部学院列为2015年重点课题系统研究。
此后,干部召回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推行。
2015年,黄冈市委出台了《关于整治为官不为为官不廉实行召回问责的试行办法》,划定37种情形召回,其中包括当“甩手掌柜”的、工作不推不动的、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的、履行“一岗双责”不到位等。黄冈市纪委相关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干部召回管理,重点关注的是干部落实工作的“时、度、效”问题。 “没到违纪违法,但可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干部,是重点关注对象。 ”
除了黄冈,湖北多地采取召回形式,强化干部监督管理。据新华视点报道,湖北省委组织部、省纪委监察厅介绍,湖北黄石对不履职尽责的“问题干部”,实行召回管理,先后对19名县级干部、37名科级干部实行召回,并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教育训导。
2016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对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加强指导、培训、管理和考核,对不胜任、不适合、不履职、不作为的坚决召回,到当年8月,已经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曾严厉指出,绝不允许驻村扶贫队员“滥竽充数”,绝不允许“挂名式”帮扶,绝不允许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在急难险重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后退”,不称职者一律召回且不得评优、不得提拔。
效果:召回一个、教育一片
据悉,各地的干部召回方案存在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组织部门或纪检部门通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召回干部人选,而后通过集中学习教育、组织座谈、专家心理疏导等措施,让干部“回炉淬火、加钢锻造”。召回结束后,干部在考核期的表现,将成为干部职务调整变动的重要依据。
“干部召回”制度实施效果如何?从最早试点的贵州省黔西南州看,据央视报道,当年被召回1900多人,经过培训,有1426人回到原来单位,84人转岗、67人待岗、51人被免职、36人被辞退。
从德州目前实施干部召回的情况来看,36人召回管理期满,22人回原单位工作,14人被安排到其他单位任职,其中1人因作风转变大、成绩突出被重用,1人引咎辞职,1人因召回后又发现其他问题被撤职。
据《大众日报》报道,德州的干部召回制试点,给当地干部当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2019年9月因环保工作落实不力被召回的宁津县杜集镇党委书记杜春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淬炼洗礼。”
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负责就问责,不担当就挪位,不作为就撤职,召回管理制度把这个的鲜明导向落到了实处,起到了强烈的警示震慑作用。宁津县2018年度综合考核成绩排名全市倒数第二,2019年该县痛定思痛推行干部召回管理制度,10名干部被召回,并成立“落实办”纠治作风顽疾,当年综合考核为全市第4名。
德州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表示,从实践情况看大部分被召回干部经过学习锻炼后都能够积极履职尽责,表现突出的还被提拔重用。因此干部召回管理绝不是简单一召了之,而是给干部一次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思想认识、改正缺点不足、充实提升自己的机会。“召回一个、教育一片”,引导广大干部切实增强了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