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家暴问题,要建立社会多层次援助体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0-10-03 10:20

拉姆在藏语中是“仙女”的意思。这位爱唱爱跳的藏族姑娘拉姆本名阿某某。两年前她开始在视频平台分享大山生活,拉姆因为面容姣好、多才多艺迅速走红。但拉姆婚姻很不幸,前夫唐某经常家暴。2020年9月14日,拉姆照例在网络上直播。突然,她的前夫唐某闯进拉姆的家,将汽油泼到正在直播的她的身上,随后汽油被点燃。经过15天的救治,拉姆仍因严重烧伤不幸去世。

2fdda3cc7cd98d1078e75e291d90e6097bec9029.jpg

拉姆

由这起悲剧可以反思的方面有很多,一个重要的讨论是警方能否更快介入其中。但客观地说,对于家暴,警方很多时候也无能为力。应该看到的是,家暴从偶尔的轻微肢体侵犯到严重的人身伤害,是依次升级的,是一个很广泛的光谱,要求警察在这方面一刀切,是一种缺乏现实的观点。

施暴者打了人,抓进去,出来后,可能夫妻二人重归于好,但过不了多久,又故态萌发,再次家暴。走出这个怪圈,在警察执法能力之外。即便受害者态度坚决,施暴者继续骚扰,甚至报复,又怎么办?法律并不能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前就惩罚人,人身禁制令作用的范围有限,而且实施成本很高。更进一步,家暴者往往都有严重的情绪问题,愤怒之下,甚至不计后果,自然也不会管法律严惩。像此次事件,拉姆的前夫,不会不知道用汽油烧人是一种犯罪,必然被法律严惩,但是,他仍然这么做了。

所以,让警方做到一切,保障被家暴人生活丝毫不受影响,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轻松摆脱困境与危险并不现实。要看到,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脱离环境,脱离施害者。这时候,要真正脱离家暴或许需要当事人付出极大的代价。一旦遭遇这类纠缠,要不惜一切的摆脱,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换一个地方。保持一段时间脱离之后,对方的愤怒降低,理性才能恢复。

但应该看到的是,很多人没有办法脱离原来的环境。遭遇家暴的人,往往面临各种阻碍,妨碍了她们自救与求援。或许可能她们低估了风险,或者遭遇“敢离婚就杀全家”之类的人身威胁;还有可能,她们没有经济能力,没有独立的住处,除了返回家中,根本无处可去。即便回到娘家,也谈不上脱离环境。

1000.jpg

拉姆不幸离世后,网友在其社交媒体下留言

所以,这就需要社会性的支持,建立庇护制度,给被家暴者脱离危险环境、危险的人的能力。这才是家暴现象中的真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快速的响应,高效的行动,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支持,消除那些阻碍她们自救、求援的因素后,受害者才能更有效地避免侵害。比如,社会组织提供临时的住处,就能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2016年出台的《反家暴法》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等单位的预防、防止家暴中的责任,并设立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还规定了政府单独或者依托救助管理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临时生活帮助。这些相关制度里面,也提到了“庇护场所”与“生活帮助”。

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的暴力是隐秘的、反复的、长期性的,一方面,需要靠道德习俗的力量去遏制,另一方面,需要依靠法律去严惩。而在这两者之间,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部分的力量,形成多样化的方式对家暴进行干涉与制止。 刘远举

编辑:晏文龙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