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血压更难控制,专家呼吁高血压患者不要随便换药停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0-10-09 23:43

“初中、高中的孩子都应测量一下血压,而18岁及以上成人更应定期自我监测血压。”10月8日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宣传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宾建平教授表示,秋冬季的血压控制不如春夏好秋好,高血压病人随意停药换药危害大。

秋冬季节更要注意血压控制

秋冬季节天气反复无常,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近期欧洲高血压协会发布《血压季性变化共识》也指出,在南半球和北半球血压随着季节更替波动的现象十分常普遍,无论是温带还是寒冷气候,冬季死亡率都达到峰值。宾建平教授认为,气温下降,温差较大,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患者出汗减少,血流量多;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维生素D缺乏等等因素,都会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很多患者都不太在意血压监测,没有定时去门诊追踪、随访和进行药物的调整,这就导致患者在一个秋冬环境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血压控制更加不理想了。

654457938941075107.jpg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主任 宾建平教授

如何在秋冬季更好的控制血压?宾建平教授提出科学测量,科学服药和科学管理三个建议。“科学测量非常重要,患者要学会用正确的血压计、正确的频率和正确的时间测量。”宾建平教授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不同时间定期、规范的测量,比如每天晨起的时候,如果血压不稳定要多测一次。体位也要对,一般要测静止的血压,最好休息5分钟后再进行血压测量。其二是科学服药,首先最重要的是按医嘱,不要擅自的减药、停药和换药,尤其是一些危重的、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不要擅自停药。对于一些病情稳定的、或者接受过科普教育的患者,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调整。目前,有一些降压药盒上面有二维码,这也是慢性病管理工具之一,患者从中可以了解药物的电子说明书、获取专家权威科普,还能定时提醒用药,可以减少患者因忘记而发生的停药行为等。最后科学管理在高血压中也尤为重要。除了药物管理,生活方式的干预也是很关键的,尽可能降低高血压和其他的一些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心理压力,勤运动,生活饮食要清淡,少盐少胆固醇少高脂,控制体重,不要酗酒,不要抽烟。

pic_574338

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擅自停药、换药有风险

“要很好地控制高血压,千万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据宾建平教授介绍,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一种终生的疾病,如果停药很容易会导致病情反复,然而患者自行停药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突发的一型高血压患者(即患高血压的时间不长)或没有经过住院的一型高血压患者、或者没有接受过患教培训的患者,以及有些文化程度较低的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大多对高血压认识不足,认为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就是高血压好转而停药。“血压高了就吃药,血压正常就停药,这种做法危害很大,血压有可能会急剧升高。这种血压的骤然变化也很容易产生并发症,如出现脑梗塞、出血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心脑血管事件。” 宾建平教授表示,吃药时间短,也有可能会使患者长期暴露在高血压负荷状态。很容易导致靶器官的损害,甚至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冠心病、脑中风、深动脉病变等。

“患者自行换药的现象也是经常出现的,其带给患者的潜在风险不亚于停药,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宾建平教授呼吁一般只建议在血压调节效果不好的时候再考虑换药。对于高血压患者,哪怕是同类型的血压药其实都不建议轻易更换,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不一样,就拿临床常见的沙坦类降压药来说,虽然选择多,但国产、进口,甚至同品类的高血压药物在工艺、原料上都千差万别,特别是伴有其他合并症的患者,比如慢性肾病、糖尿病、卒中等,随意换药很容易引起血药浓度等变化,带来一连串的副反应,像是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竭等,所以换药需谨慎。因此,这里再次提醒患者除非是血压调节不佳,否则不要轻易换药。如果患者有时候医院买不到你一直用的药了,或者不方便去医院拿药,也可以拿着原来的处方在零售药房、甚至网上药店来线上购药,尽量维持原有的降压用药,确保血压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5568x3712_090cb06ac44affe553efcb75b6170f

新华社照片

现在因为“4+7”大量采购纳入了许多慢性病品种的药物,很多患者会根据药物的化学名来进行换药,认为只要药物化学名对得上,换不同厂家生产的药物也没有关系。其实,这也存在着一定潜在的风险。宾建平教授认为,由于药物是经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在原料来源、生产工艺以及剂型方面会有些差异,虽然药物都经过了一致性评价,但这些差异可能还是会导致疗效和副作用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患者换药一定要特别谨慎和小心。

18岁以上要知晓高血压

大家都认为高血压可能是中老年疾病,为什么这次要强调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要定期的自我检测?对此宾建平教授认为,虽然高血压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更高,但在18岁以上、有的甚至小于18岁的人群中,高血压也是有逐渐升高的比例,由于这个比例是随着年龄而增加的,这样在大于18岁以后,这群人的高血压发生率并不会很低,可能会达到2%、3%的水平。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总患病人数已高达2.45亿,然而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却非常低,仅有16.8%。宾建平教授认为,对于这类血压慢慢增高的患者,如果他们在18岁已经有高血压的情况,此时不管控好,那么他们将来就会长期处于高血压负荷的状态,最终导致靶器官的改变,甚至有的出现心血管的事件。等到十几年以后,再去控制高血压就为时已晚了,也就是说,他可能到三四十岁、四五十岁就伴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以心血管事件为结局。

pic_833615

为什么现在心梗的患者越来越年轻?有些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甚至十几岁就出现心梗,宾建平教授表示,虽然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但高血压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现在特别要强调,要早期认识,早期评估,早期管控,早管控早获益,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因为一旦有高血压的情况,将来这帮年轻人如果出现靶器官的损害,对他后半辈子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宾建平教授建议18岁就要做常规的血压监测,甚至在18岁以前也要做。上学期间,如初中、高中都要有血压测量的意识,18岁以后都要测量。

如果血压完全正常、家族没有高血压病史,可以考虑三年观察一次。如有血压不正常的,包括血压高或者在边缘值上的,每年都要检查一次、甚至数次。如果血压正常的,但有家族史,可能就需要一年查一次或一年四次,还是要更加频繁的监测。血压值不同,家族情况不一样,危险程度都不同。此外,也要进行一些生活方式的干预。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张建琳

编辑:曾文琼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