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爱尔眼科角膜病研究所发布了《国人干眼多中心大数据报告》,根据这一报告,“我国每5人中就有1人患干眼。”随着“读屏”时代到来,以及不良的用眼环境与行为习惯,我国干眼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经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干眼患者约有3.6亿人,干眼成为继近视眼之后又一国民眼健康问题。
为号召全民重视干眼这一常见高发眼病,让更多人远离干眼困扰。10月15日,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发起的“干眼关爱日”暨“干眼公益检查”项目在广州启幕。同时,由爱眼公益基金会发起的“10万国民干眼公益检查”项目也宣布正式启动。接下来,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将作为其中一家项目承接医院,为广州市民进行干眼公益检查。
发布会现场,干眼领域专家、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病科主任何曼莎解读干眼病
每5人中就有1人患干眼
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竟会致盲
干眼,是由多类原因造成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是一种现代人的高发眼病。研究表明,有四类人群易得干眼症:一是长期熬夜和长期用眼的人;二是长期化妆和戴隐形眼镜的人;三是高龄的人群,尤其是女性;四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服用一些药物的人群,包括抗抑郁药、镇痛药等。
“干眼是一个慢性疾病,是逐渐积累的,干眼轻则会引起不适感,即刺激、干燥、疼痛,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休息;重则会引起角膜的溃疡,甚至穿孔,最后失明。所以干眼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何曼莎说。
何曼莎向大家介绍一套实用的“眨眼操”,倡导大家每天进行10次科学合理的眨眼操训练,以更好地预防干眼发生。
“正常人每分钟眨眼是15-20次,然而当我们紧盯着屏幕工作、学习、打游戏、看剧及开车时,每分钟眨眼次数仅为5次。” 何曼莎主任介绍,眨眼又叫瞬目,眨眼的时候可以将泪膜均匀地分布到眼表,湿润眼睛;同时,人们通过眨眼的动作,还能促进睑板腺分泌的脂质(俗称“油”)排出。而作为我们眼部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质的作用是“锁水保湿”,保护眼泪不被蒸发,以提高泪膜的稳定性,从而预防干眼。
然而当人们紧盯着电子屏幕时,眼睛会一眨不眨进入“专注”的状态,不自觉地减少眨眼次数,睑板腺分泌的脂质就会减少;此外,如果人们“不完全眨眼”,即每次眨眼,不能完全覆盖整个角膜,致使眨眼质量下降时,脂质排出的力度不够,也会减少脂质的分泌。由于缺乏脂质的保护,泪膜稳定性减弱,泪液蒸发加剧,从而易产生干眼。
发布会现场,主持人教授眨眼操,号召全民科学护眼
“所以,我们希望在全社会发起这样一个‘干眼关爱日’,让更多人认识干眼,重视干眼的防治。我们倡导全民每天都要进行10次正确的眨眼操训练(眨眼操步骤为轻闭眼两秒,紧闭眼两秒,睁眼再两秒,以此反复循环),1次训练1分钟,同时有意识地增加眨眼频率。
此外,为了排查自己是否有‘不完全眨眼’情况出现,我们也建议大家一定要去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以全面了解眨眼质量,预防干眼发生。”何曼莎主任强调。
活动现场,广州爱尔眼科医院针对五十余名参会者开展干眼检查,包括查视力、电脑验光、泪液分泌、裂隙灯和螨虫检查等,并由眼科专家依据检查结果进行一对一问诊,帮助大家及时了解自身眼部情况,排除干眼威胁。
接下来,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接下来将会开展“干眼公益检查”项目,何曼莎主任表示,“基于爱尔眼科在干眼诊疗领域的专业优势与技术实力,此次干眼关爱日,我们启动了“10万国民干眼公益检查”项目,我们会为每一名患者进行专业的干眼科普宣教,及科学精准的检查。
以此帮助更多患者及时发现干眼,及早治疗,避免因为知识盲区耽误最佳诊治时机。希望通过这次公益活动,让爱心汇聚成合力,帮助大家了解干眼、预防干眼,提升全民眼健康水平。”
采写 南都记者王道斌 通讯员林郁珍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