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西电原校长保铮病逝,曾获誉“雷达裁判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0-10-22 13:04

据中国科学院讣告,该院院士,我国雷达技术领域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保铮,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21日18时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保铮院士治丧工作小组发布公告称,丧事从简,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0月25日9时在西安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保铮一生专注于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取得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的雷达武器装备中,也因实事求是的态度被同行誉为“雷达裁判长”;1984年10月至1992年2月间,他曾担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帮助该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保铮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今年以来,我国已送别31位两院院士。

微信图片_20201022124544.jpg

中国首届雷达毕业生

保铮1927年12月出生于江苏南通。生前接受采访时,他曾多次回忆,自己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在四处躲避战火、辗转求学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出了朴素的爱国情,以及“科学救国”的信念。

高中还没毕业的保铮曾先后考取了南通河海专科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南通学院的纺织专业,1949年4月,大连大学正式成立,保铮又转入该校,受业于毕德显、王大珩等著名学者。晚年他曾回忆,自己能有所成就,第一个机遇便是转校大连大学,接触了无线电。

19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保铮随该校电讯系迁至河北张家口,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后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53年7月,成为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届雷达专业毕业生。此后,保铮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于此度过了一生。

初涉教坛,保铮就已崭露头角。在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几乎参与了雷达专业全部课程的教学或辅导工作,并涉猎信息论、网络理论等新知识,编成了《雷达指示设备》、《脉冲技术》等教材。另一方面,他还经常在实验室开展研究,亲手制作了雷达研究所需的示波器等电子仪器。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保铮等人仍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国外当时的技术垄断,例如制成了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1970年代初,保铮发明了埋地电力电缆故障测定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这项发明其实是雷达原理运用到电缆测试领域的成功范例,新闻电影制片厂曾据此拍摄了科教纪录片《电缆神探》。

同行眼中的“裁判长”

1984年,保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同年10月接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至1992年2月卸任。该校电子工程学院曾如此评价:“ 在保铮出任校长期间,我国正经历着重大考验并处于向前迅猛发展的时期。他勇于负责,实事求是,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的工作在此期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同时,保铮亦作为雷达届的专家顾问,大量参与了重要雷达装备的技术咨询、方案论证和技术把关工作,因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被雷达界誉为“裁判长”,得到众多同行的尊敬和信赖。

晚年保铮最看重的身份之一,是雷达信号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近年来还逐渐拓展出了自适应旁瓣相消、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等新的学科方向。

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发展,保铮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理念:所谓“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而“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地帮助雷达整机研制部门解决问题,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逝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