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染群体免疫控制新冠疫情是危险谬论,科学界发声驳斥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0-10-23 16:55

bfb5-iryninx0447676.jpg

迄今为止,人类所有通过自然感染在人群中产生群体免疫效果的传染病,都是在既无有效疫苗、也无有效控制措施或者无法全力实施有效控制措施情况下发生的。

10月4日,来自哈佛、牛津、斯坦福大学的三位顶尖流行病学家Martin Kulldorff、Sunetra Gupta 和Jay Bhattacharya发表了一封名为《大巴灵顿宣言》(下称《宣言》)的公开信,主张允许让那些死亡风险最小的人(如年轻人)恢复正常生活,通过自然感染建立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同时对高风险人群实行重点保护。《宣言》称,随着人类免疫力的增强,包括高风险人群在内的所有人的被感染风险都会下降,最终达到“群体免疫”。

《宣言》的提出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科学家和公共卫生机构对此发表意见称,《宣言》提倡的自然感染“群体免疫”策略缺乏科学依据,是一种“危险的谬论”。


JAMA:这将导致数十万额外的死亡

10月19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耶鲁大学关于群体免疫的综述称,群体免疫是指人群对于某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发的传染病形成普遍的免疫力从而使该感染病流行终止。

从理论上而言,人群普遍感染一种病原体都可能形成群体免疫,当人群中一定比例的人口建立免疫后,这种传染病就不会在人群内传播。群体免疫的阈值取决于传染病传播系数R0,SARS-CoV-2/COVID-19的R0大约为2-3,由此计算得到的群体免疫阈值约为50%-67%。也就是说,理论上50%-67%的人群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力之后,新冠病毒才能停止继续传播。

文章由此指出,之前提出的基于自然感染的群体免疫方法是存在风险的。即使在适度感染死亡率的状况下,一种新的病原体也会导致大量死亡,因为目前大多数人对这种病原体还没有免疫力。同时,所谓“隔离高危人群”的措施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最初在低风险人群中传播的感染也可能扩散到高风险人群。

论文还表示,美国的人口大约有3.3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感染死亡率0.5%的估计,美国大约需要1.98亿人获得免疫才能达到约60%的群体免疫阈值,而这将导致数十万额外的死亡。假设到目前为止只有不到10%的人口被感染,而这样的“群体免疫”需要持续2至3年,那么目前而言,以自然感染诱导的群体免疫根本无法控制大流行。

文章称,新冠疫苗有助达到群体免疫阈值,但疫苗的有效性和疫苗覆盖率尚待观察。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没有证据表明我们能达到群体免疫

10月14日,包括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PHA)在内的18个公共卫生组织联合撰文批评《大巴灵顿宣言》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认为这一《宣言》是危险的、缺乏科学依据的。

文章提到,对这一《宣言》的谴责基于三点依据。

其一,我们还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我们能很快达到群体免疫。相反,专家认为85%—90%的美国人仍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宣言》提倡的群体免疫手段可能导致成千上万的本可避免的疾病和死亡。

其二,《宣言》忽视了我们对抗病毒的最佳手段,即戴口罩、保持身体距离、洗手、迅速隔离感染者等。

其三,瑞典等国家的群体免疫试验已经失败。在北欧国家中,瑞典的死亡率最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比其他传染病更容易引起严重疾病和死亡。

文章还指出,《宣言》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是危险的,因为它将整个人口,尤其是最脆弱的人置于危险之中。年轻人并不都是健康的,他们要与家庭成员、同事和邻居互动,所以以自然感染为基础的群体免疫会增加全国人口的感染率。

“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实施一项全国性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符合伦理道德的流行病控制战略。”文章表示,“公共卫生指导、戴口罩和保持距离等要求不会妨碍正常状态——它们是通往新常态的道路。”


柳叶刀:放纵感染会拖垮经济和医疗系统

10月15日,《柳叶刀》发表了一封名为《约翰.斯诺备忘录》(下称《备忘录》)的公开信,指出通过放纵低风险人群感染完成的“群体免疫”是一个危险的谬论。

《备忘录》表示,病毒在年轻人中不受控制的传播会导致整个人口的疾病和死亡率上升。同时,年轻人的感染会提高人力成本,影响整个劳动力队伍,影响医疗系统提供急救和日常护理的能力。“这种策略不会终止新冠的流行。”《备忘录》称,“这会给经济和医疗工作者带来难以接受的负担,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死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经历创伤。”

《备忘录》同时指出,没有证据表明感染者痊愈后对病毒拥有持久的免疫力,这可能会对易感人群构成威胁。此外,确定谁是易感人群、如何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重点保护是复杂的过程。

文章由此表示,保护社会和经济最好的办法就是防止新冠疫情的社区传播,直到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出现为止。


WHO:自然感染群体免疫在科学和道德上都有问题

10月1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以群体免疫应对疫情在科学上和道德上都存在问题。

他指出,首先,我们仍不够了解人体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大多数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会在最初几周内产生免疫反应,但其强度和持久性如何尚不清楚,个人产生的免疫反应有所不同,感染新冠后出现二次感染的例子也已经出现。

其次,大多数国家只有不到10%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让病毒不受控制地传播意味着不必要的感染、痛苦和死亡。

最后,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容许一个不完全了解的危险病毒自由传播是既不道德也不科学的。


吴尊友:实现群体免疫,还是要等待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今年4月曾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撰文,分析群体免疫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的可行性。吴尊友的结论是:简单地让人群自然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而逐渐获得群体免疫的防控策略,在我国是无法接受的。实现群体免疫,还是要等待疫苗。

不过,目前对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认识还不够深入全面,不清楚感染后产生的抗体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能保护多久。因此,短期内指望疫苗实现群体免疫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充分运用好现有多项防控措施。

吴尊友也谈到,一般来说,获得群体免疫主要是通过疫苗预防接种来实现。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严重传染病——天花,就是通过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疫苗,使得天花病毒在人类彻底消除。还有一些传染性疾病,也是通过预防接种达到一定覆盖面,形成群体免疫预防流行,比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迄今为止,人类所有通过自然感染在人群中产生群体免疫效果的传染病,都是在既无有效疫苗、也无有效控制措施或者无法全力实施有效控制措施情况下发生的。

吴尊友认为,一些国家曾试图实施群体免疫策略,但最终终止,政策制定者当初忽略了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约80%的轻症病例,如果不能获得及时医疗照顾,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可能会发展成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例,甚至死亡。第二,这些由轻症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的病例,使得需要医疗服务的病例总数远高于原来预计需要医疗照顾的病例数,因此还是会发生医疗服务挤兑,造成医疗系统瘫痪,病死率就不只是1%左右了。临近国家的粗病死率已经说明,医疗服务在无法满足就诊病例的需要时,病例的病死率会大幅度上升。

吴尊友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英国6600万人口,假设47%~85%感染,则有3100万~5610万人会受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如果按照英国当时的病死率15.8%计算,则将有490万~886万人死亡。如果群体免疫的临界值较高(比如85%),死亡人数仍然是非常可观的。以6600万人口计算,相当于要用56万人(6600×0.85×0.01)的死亡来换取群体免疫。


张文宏:通过疫苗保护和扩大检测,中国应能应付改变的世界

10月12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针对《宣言》发文称,在全球疫情不平衡之际,会出现观念上的撕裂。中国既要维持目前的抗疫成果,也要为下一步全球的逐渐开放做好准备。 

张文宏表示,在观念撕裂的状况下,我们要保持我们的战略定力,并在不平衡中看到共同点,也就是如何对脆弱人群进行保护的同时逐渐开放。中国既要维持目前的抗疫成果,也要为下一步全球的逐渐开放做好准备。

他同时指出,中国的疫苗研发目前显示比较好的进度和态势,通过疫苗保护和扩大检测与检疫,中国应该能应付不断改变的世界疫情。

采写:实习生杨天慧 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