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空心村养老难:专家建议打破户籍限制,促进举家迁移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11-01 21:54

随着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老龄化和空巢化下中国农村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尚待破题。在11月1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就此展开讨论。

在多位与会专家看来,城乡政策和社会公共服务应更为公平,打破户籍限制为农村老人进城养老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要补充农村的养老服务短板。

“在未来的五年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考虑农村养老问题,顶层的政策设计应该有通盘考虑。”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说。

养老.jpg

以城镇化解决农村养老,打破制度限制

农村养老之所以成为一大问题,与农村的空心化有很大关系。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湛在会上回顾了中国的人口流动进程:在2000年以前,外出务工人员会把挣到的钱寄回家,资金流向农村,老龄化问题也不凸显。在2000年以后,第二代农民工普遍有在城市安居的诉求,人口流动出现结构性转变,资源导向城市。

而在另一方面,在政策导向下,中国当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0%,亦有预测显示,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0%。“农村养老之难,在于人口问题,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河北大学教授吕红平分析,这种问题与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分割有一定关系。

“我们国家城镇化、工业化之所以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农村和农民实现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现。”吕红平认为,中国发展到当前程度,更需要注重公平,对农村的养老服务,在政策上应给予更多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发布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目标。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新增城镇人口9400万人,城乡人口迁移近8000万。“流动的同时,要促进举家迁移。”吕红平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王列军也有类似的观点: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和照护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继续推进城镇化。

 

呼唤系统政策设计

不过,多位专家也表示,无论从当下的城乡情况,还是未来的乡村发展,农村养老的短板也同样需要补足。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孙宽平提出,在未来的五年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考虑农村养老问题,顶层的政策设计应该有通盘考虑。当前各级财政应该持续加大投入,稳固脱贫攻坚基础,发动社会力量持续关注农村养老问题,推进专业团队和项目化运作。

“农村养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值得关注。国家宏观层面要作为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大战略。”孙宽平强调。吕红平提出,农村养老服务的开展应该从制度化和本土化两个角度推进。

他表示,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有框架性的指导意见和原则性规定,但中层和基层的制度性规范还有待完善,应当根据国家精神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财政投入保障等。

“中国的农村千差万别,各个地方社会文化习俗、经济发展都有很大区别,所以不能一种模式完全覆盖、推广所有农村。”在本土化层面,吕红平建议,各地需结合本地人力资源、经济水平等,吸收、推广适宜的模式。“因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水平都较低。”他说。

对此,胡湛也表示,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当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替代率(即养老金能达到退休前工资的水平)较低,而未来十年是老龄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期,年轻老人的数量降低,高领老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他建议,可以打通两个保险的统筹账户,作为“国民保险”,提高对农民的保障能力。

 

如何做到长效投入?

基于前述的农村空巢化现状,胡湛表示:“这种情况下,再依靠家庭养老是不可行的,只能依靠机构。”不过,由于当前养老机构的建设门槛较高,这进而影响了服务成本和价格,在农村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扩大服务范围。

“在农村做互助养老,做到最后其实不只在做养老,”王列军也表示,农村的养老服务也要涉及增收等问题。“不是照护不重要,但农村老龄化的应对是个综合问题,跟城市不一样。”他说。

如何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中的资金问题?中国老领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在发言时提出,各级政府首先要承担一部分责任,把农村养老资金列入预算。“仅仅靠社会组织去做,哪怕有成百上千家,也是杯水车薪。”他说。

除了政府投入,在多位与会嘉宾看来,市场亦可发挥力量。对于农村养老项目的可持续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与项目管理部助理主任朱一存认为,应当创造资源的流动性。例如,通过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养老市场赚得资金,以此为农村或者落后地区提供养老服务支持。

胡湛则提出,农村产业和农村养老应当互嵌,而非分离。“农村的产业链要做长,”他举例,很多地区在发展农村家庭产业,如观光农业、长寿小镇、康养小镇等,以此实现农村养老的造血。

在多位与会专家看来,农村养老服务的人才问题也有待解决。朱一存表示,养老行业涉及多方面的人才,除了照护,还有医疗健康等。在她看来,当前首先要创造服务的机会,此后才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等问题。

孙宽平则建议,当前应当形成研究型、教学型的人才队伍,为本地培养人才。“外来输入的人才不一定能达到要求,待遇低的话也留不住,”他建议,从事农村养老服务的机构应当建立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本地人才”。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吴单  胡明山 潘珊菊 莫倩如 发自河北石家庄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