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粤港澳院士峰会第三次落户东莞,第一次落户松山湖科学城,这是对松山湖的认可,也是对松山湖的期望。
今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获批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9月25日,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路线。
要推动科学城建设,人才的助力必不可少。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吸引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65名。要打造成为“科学家乐园”,松山湖如何出招?
松山湖大力“呼优”
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行业领军人物的到来,也能构筑起一条产业链。典型如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他和另外两名教授联手创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截至今年8月份,这里孵化了80家创业企业,帮助37家在孵企业获外界风险投资约9亿元。今年以来,超过3家企业获得融资。
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经吸引了院士、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65名、省市领军人才103名、市特色人才277名和3万多名优秀科研人员在这里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
他们的带动下,一个个影响未来的成果在松山湖输出。如8月13日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在莞成功研制,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实现我国抗癌技术发展新突破。
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团队,他们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这一些成绩直接让松山湖受益。最近两年,松山湖GDP保持全国罕有的两位数增速,GDP总量从386亿元飙升至667.26亿元。因而松山湖大力“呼优”(注:呼唤优秀)的背后可想而知。
2日,出席院士峰会专题活动时,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就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布局重大基础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创新主体、集聚高端人才等措施,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需要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欢迎院士专家团队把重大创新成果带到松山湖来,带到东莞来。
大装置“引人 ”
7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9月25日,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路线。
松山湖正加快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全产业链,这一些都需要人才的支撑。而松山湖也给予了人才施展的舞台。
松山湖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群方面,目前已建成散裂中子源,正在建设中的散裂中子源二期束流功率将提高到500kW,新建11台谱仪和实验终端,从而大幅度提高综合性能。投资约5.87亿、占地约192亩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已经动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加快筹备推进。三大科学装置相互关联并形成互补对接,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硬支撑”。
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梁天骄副主任此前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就表示,散裂中子源的到来,也为大湾区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方便的研究手段。以前很多中子方面的实验需要去国外的装置做,长途劳顿。如今通过谱仪的合作建设,让大湾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吸引和扩大了中子应用的人才队伍。
那么未来随着三大装置落地,更多专业人士必将到来。大装置带来人才,人才支撑装置、项目运行,多层次互为作用,让松山湖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聚集高地。
当前,依托大科学装置,松山湖科学城正加快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成果。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全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自2018年建设运行以来,已初步形成了全链条创新模式,集聚了全职和双聘科研人员超过600名,承担了国家、省科技重大项目41项。
新兴产业“引人”
松山湖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320家。东莞市88%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扎推松山湖,华为机器、华为终端、华勤通讯、歌尔股份等世界级知名科技互联网公司,形成以高端电子信息为代表的“4+1”现代产业体系。
除了知名企业,这里也有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中以产业园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中以两国共建园区,也是科技部授予的中国唯一的国家水处理技术国际创新园,企业入驻可以对接进碧桂园集团的产业链。像中以产业园这样为科技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园区还有不少。
数量在陆续增加,最近有一家产业园——松山湖中集产城数字科技产业园开园,未来这里进驻企业将超200家,预计园区高新技术人才超1万人,并在华为小镇、中集智谷等总部园区的带动下,周边区域预计将迁入产业人群超10 万人,将助推东莞打造全球数字化产业集群。
而根据松山湖的规划,下来将立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科技初创型企业,推动一批科技企业上市,形成湾区新经济、新产业策源地。
当前全市70%左右的人才同样集聚在松山湖,未来随着新兴产业的集聚,更多高层次人才在这里发展,松山湖对人才的渴望也更大了。
新型研究型大学“育人”
除了招引,东莞努力加强本土的培养能力,这里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科技学院等高校,未来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
松山湖方面介绍,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以科研促学科,以学科带科研为主线,引进全球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办学办院。总投资超30亿元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预计明年初动工,计划在2023年开始招生。同时,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筹建湾区大学,打造新型研究型大学。
引来人还要如何留住人。采访中,不少科研工作者期待的是研究氛围、科创交流,是一个引领人向上的科创环境。这一次院士峰会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践行。
2020院士峰会还设计了松山湖科学城系列活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走读松山湖、松山湖科学城之夜。
特别是组织邀请了周济院士、王恩哥院士等一批战略科学家以及陈和生院士、李国杰院士等一批在科学前沿一线的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黎孟枫教授等一批来自高校院所的掌门人,还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的从事区域创新体制机制研究的专家献计献策,推动从松山湖高新区到松山湖科学城的跨越式发展,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除了高端的院士活动,同时接地气活动——走进校园,如本次的“大手拉小手·抗疫院士说”,从学生抓起,从小养成尊重科学的理念。
为了留住高层次人才,近年来松山湖可谓花了大功夫,有针对性的开放并组织更多科创活动,高频举行科创类论坛、人才交流等活动,如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运营至今,已举办10期科技Corner,4期项目路演活动以及4期人才沙龙;参与人群包括园区、松山湖乃至港澳的创新创业企业、团队与个人。
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区域创新体系,松山湖已经初具雏形,而要更进一步,人才这一篇文章还要好好写。松山湖方面介绍,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加快建设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正完善科普馆、科普公园、科学会堂、博览中心等综合科技设施与科普设施,打造科技和艺术交融的公共空间,以打造科学家乐园。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 南都记者 刘媚
通讯员 袁仕联
编辑:梁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