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读诗 | 肖莉莎:深圳阅读的原点在罗湖书城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原创2020-11-11 15:05


777x346_5fa8e80529dea.jpg

人物档案:

罗湖书城首批员工,记录深圳人的阅读回忆 


姓名:肖莉莎

职位:罗湖书城楼层经理

虽已临近退休,肖莉莎仍坚持每天到场工作,确保书籍整理规范,方便读者取阅。从1990年3月进入深圳市新华书店(罗湖书城前身)外文店负责书籍销售工作,到1996年11月罗湖书城开业至今,她先后担任导购员、卖场楼层主管等职位,见证了罗湖书城90年代的“购书潮”和一代代深圳人的阅读记忆。


肖莉莎。受访者供图.jpg

肖莉莎。受访者供图


地标情结:

罗湖书城早已成为“第二个家”

在罗湖书城工作数十年,肖莉莎早已把这片阅读空间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40年来,深圳的阅读场所越来越多,但在她心里,深圳阅读的原点始终在罗湖书城,并一如既往地包容迎接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只要你想,都能进书城读书”。


读诗感悟:

读诗的过程就像是倒带记忆

对肖莉莎而言,读一首诗的过程就像是倒带记忆。即将退休的她,一想到要离开这家自己服务了数十年的阅读空间,便觉不舍:“如果把罗湖书城比喻为一首诗,那我们就是那批读诗人,常年记录着深圳人温暖的阅读记忆。”她期待,更多“后浪”让阅读记忆代代相传、走得更远。

“你好,请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语言书?”听到身后传来的询问,正在深圳书城罗湖城(以下简称罗湖书城)四楼少儿文教区忙着整理书籍的楼层经理肖莉莎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切换成专业的引导姿势,面带微笑身体前倾,熟练地指明方位,担心顾客找不准,她还复述了两遍。待顾客走远,她才转过身继续整理书籍。

对于年近50的肖莉莎来说,罗湖书城不仅是一个供职了24年的地方,更是一个陪伴多年的家。罗湖书城原名深圳书城,其前身是位于罗湖区解放路的深圳新华书店,1996年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早在1996年书城开业前,我就已经在新华书店工作了。”回忆往昔,她还能想起那对经由罗湖口岸过关来新华书店买书的香港老夫妇,以及罗湖书城开业当天读者一摞摞“抢书”的画面。

新华书店解放路书店装修扩业.jpg

新华书店解放路书店装修扩业

1999年5月28日,深圳书城封顶。.jpg

1995年5月28日,深圳书城封顶。

1996年,书城开业

“书是一摞摞地卖光”

说到30年来的工作感受,肖莉莎表示:“在这座城市里,爱书读者挺多的。”如今的罗湖书城,变得是越来越丰富的书籍品类、越来越安静的阅读氛围、越来越便捷的购书渠道,不变的是读者对阅读的那份热忱。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家住香港的老夫妇。”罗湖书城建成前,肖莉莎常常在新华书店遇到一对经由罗湖口岸过关、拖着一个小拖车到店买书的70多岁香港老夫妇。“夫妇俩每个月至少来一次,每次都是挑了满满一拖车的书再走,他们说,这里的书品种丰富、价格优惠。”

1781x1240_5fab5673b3f21.jpg

1485x951_5fab5675348a3.png

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开幕暨深圳书城开业,首次采用读者凭门票进场购书。

这对老夫妇“蚂蚁搬家”式的购书习惯,一定程度上映射出90年代初的读者群像。随着罗湖书城的开业,深圳读者的购书热情也被点燃。肖莉莎感慨道:“1996年第七届全国书市暨深圳书城开业那会,读者买书的热情很高,什么书都需要,什么书都想买。工作人员一把书放上架,大家就使劲往购书筐里装书,书是一摞摞地卖光。”

全国书市期间需凭门票进场,但还是有大批市民涌入。虽然有14台收款机同时收款,现场还是排起了10米长龙。“后来还在安全出口搭建起临时收银台,机器不够就手动抄书号、算金额,再把数据录入系统里,一天下来,销售额超过100万元。”

第七届全国书市第一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展场销售.jpg

第七届全国书市第一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展场销售

时年21岁的陈蓓蓓便是那众多热情读者中的一个,她和罗湖书城也因此结下不解之缘:次年2月,她任职罗湖书城的导购员,成了那个赶着将书上架的人。刚入职那会,陈蓓蓓每天的工作状态都是“一天下来,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真忙起来什么都顾不上”。

热度不下的“抢书”热潮,要求罗湖书城的工作人员在短期内熟悉每一本书的坐标。当时找书没有现代化查询技术可以依靠,要记住哪些书属于什么类型、分布在哪里,全靠导购人的记忆。“每天整理书架的过程,都在不断记忆书名、摆放位置以及书籍的销售情况,还要定期考试。”如今已成为罗湖书城支持中心客服部副经理的陈蓓蓓,依稀记得当年的整架背诵要点。

第七届全国书市期间加班加点的书城员工.jpg

第七届全国书市期间加班加点的书店员工

2015年,书城翻新

“有种新家落成的欢喜”

开业之初,作为新落成的首座深圳书城,罗湖书城创造了销售量最多、订货总额最大等7项当时的全国纪录,为深圳人留下了温暖的阅读记忆。如今,随着网络购书和电子书的兴起,到罗湖书城买书的市民人数少了许多。

谈及罗湖书城的今昔变化,肖莉莎介绍道:“经过2015年的升级改造,如今暖黄的灯光、低矮的木质书架、随处可见的休闲座椅等,都大大增添了阅读氛围,让读者像身处在一个温馨的大书房。” 

90年代的罗湖书城被不少读者称为“购书大超市”,为了满足读者对图书品种的需求,采用的都是以高层铁质书架,不仅读者取书难,工作人员上架、整架也多有不便。另外,当时的书城以卖书为主,阅读活动空间相对匮乏,很多进店的市民只能站着看书。

2015年的书城展厅。罗湖书城供图.png

2015年的书城展厅。罗湖书城供图2.png

2015年的书城展厅

2015年4月,经营了近20个年头的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并于同年7月恢复开业。复业那天,一路陪伴书城走过数十年的肖莉莎有种“新家落成”的欢喜。“毕竟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了,感觉书城就是自己的家。不止我这么认为,同一批入职的、仍在岗的近20位老员工也这么觉得。”

如今,罗湖书城的书架整体替换成相对较矮的木质书架,穿梭其中,肖莉莎总会想起过去带孩子来书城“上班”的日子,孩子在旁专心看书,自己则认真整架。“在书城待的时间比在家里长,带孩子到这,一方面方便照看,另一方面也希望让孩子浸润在阅读氛围里。”

4032x3024_5fab57977a929.jpg

4032x3024_5fab579792483.jpg

升级改造后的罗湖书城展厅

“升级改造后的罗湖书城,仍以二至四楼为主要图书卖场。其中,二楼包括人文社科馆、经济管理馆、旅游馆等;三楼包括文学馆、艺术设计馆、建筑馆等;四楼则以少儿馆、语言文字馆等为主。”走到四楼少儿馆,肖莉莎比划着介绍:“平常不举办活动的时候,就把这里布置成一个供孩子们娱乐玩耍的场所,旁边还有一个免费的阅读区。”

聊及阅读区,她觉得改造后的三楼“新新书吧”人气最高。“无论什么时候来,都能看到读者坐在书吧里看书,幸运的话,还能在附近营销活动签售区遇上来进行新书分享与签售的作家学者。”

2020年,退休前一年

期待更多后浪“接棒”传递阅读记忆

从最初的新华书店外文书籍销售,到后来罗湖书城的导购员、卖场楼层主管,再到如今的楼层经理,30年岁月对于肖莉莎而言,不仅是一步步取得个人事业成就的奋斗历程,也是陪伴这座书城一次次自我革新、保持生命力的过程。

在她的认知里,罗湖书城是包容的,“无论你是谁、来自哪里,只要你想,都能进到书城读书,这里没有门槛没有限制,想看多久的书都可以”。书香浸润之下,多年来,她和同事也更努力做好服务,为读者亮一盏阅读的灯。

“每天到书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一遍卖场,检查图书陈列情况,查看重点展台是否布置到位、缺的图书品种是否有及时补充,然后再安排专人负责整架、根据网络订单选书等工作。”谈及工作日常,她如数家珍。

4032x3024_5fab5832007aa.jpg

3968x2840_5fab5832ec0f1.jpg

罗湖书城二楼展示长廊,每次去总有惊喜。

2021年2月,肖莉莎就要正式退休了。不舍之余,她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书架整理的行列。一到周末,辖区儿童义工便来到罗湖书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岁的小女孩婷婷(化名)就是其中一员。从2019年5月开始,每周六、日下午2点,妈妈汤女士都会准时将女儿婷婷送到罗湖,协助工作人员将散落的书籍归整好。

“自从加入罗湖书城的小小义工队伍后,孩子成长了不少,做事变得更有责任感。”汤女士说。一开始,婷婷还不太会收拾书架,在书城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引下,她对少儿区的各类书籍布局越来越清晰,不但愿意主动参与整理,还会劝导来看书的小朋友保持安静。“孩子的性格更加独立了,阅读兴趣也更浓了。以前她只是偶尔翻翻漫画书,现在每天都会看一些文学类书籍。”对于女儿的转变,汤女士很是欣喜。

看着一个个图书管理员“后浪”忙碌在罗湖书城的身影,肖莉莎有种“接棒”的欣慰。“如果把罗湖书城比喻为一首诗,那我们就是那批读诗人,常年记录着深圳人温暖的阅读记忆。未来还得依靠更多年轻人,为这首诗增添时代元素,让阅读记忆代代相传、走得更远。”她说,退休之后,还会常回来看看。

2018年,罗湖书城举办“22年,我们再聚首”图片展。.JPG

2018年,罗湖书城举办“22年,我们再聚首”图片展。

地标名片:

深圳书城罗湖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湖书城),其前身是深圳市新华书店。1996年在国内首次以“书城”命名开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单体书店。1996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新落成的首座深圳书城开幕,创造了七个“全国第一”。罗湖书城的创立,不仅树立了国内首个书城品牌,也推动深圳逐渐由“文化沙漠”发展为“文化之都”。

2015年4月,罗湖书城启动升级改造,将书城从“购书大卖场”升级为温馨的大书房。如今的罗湖书城,已经成为一个集阅读学习、展示交流、聚会休闲、创意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式城市文化生活中心和文化综合体。

文:陈杏花

图:罗湖书城

编辑:李晓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城市地标读诗 献礼特区40周年

1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