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国家医保谈判将至,国内知名的创新药企君实生物却因一篇自媒体文章收到证监会的火速问询,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12日上午有自媒体发文质疑君实生物,包括其核心产品PD-1特瑞普利单抗(拓益)在内的、多款上市和在研产品之研发环节存有问题。
自媒体文章截图
12日晚间,上交所对君实生物发出问询函,要求君实生物核实并予以披露公司产品特瑞普利单克隆抗体注射液(拓益)“其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7%”数据的具体含义,补充披露特瑞普利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
君实生物公司公告截图
13日早间,君实生物发布港股公告与公司声明表示:相关自媒体文章内容全面违背客观事实,给公司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损害了公司的名誉。公司将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责的权利。针对上交所的问询函,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正在积极准备中,一切以公告为准。
君实生物为首家“H+A”股的生物医药企业,拥有临床研究、开发和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此前已在港股上市,今年7月又在科创板上市。“顶着”国内首个广谱抗癌药PD-1“光环,君实曾经可谓是资本追捧的最热门公司,现如今业绩怎样?抗癌神药“拓益”存在什么问题,为何会被质疑?
业绩连年亏损,上市4个月暴跌66%
今年7月君实生物在科创板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千亿,但截至目前股价表现看,该股票堪称科创板的中石油,上市即是巅峰,股价最高达到220.4元,随后一路下挫,11月12日杀到75.18元,区间最大跌幅达66%。
11月13日,君实生物开盘大跌,收盘报71.27元,跌幅6.22%。
据君实生物本年度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11.16亿元。实际在经营业绩上,公司已连续亏损八年超20亿元。
君实生物在招股书中曾就连年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几个方面,首先是公司一直专注于药品研发,连续数年产生的研发费用支出保持在较高水平,且逐年增加;二是特瑞普利单抗(拓益)上市时间尚短,销售收入尚未能覆盖叠加投入的成本和费用。
据君实生物半年报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司已有21项在研产品,包括19个创新药,2个生物类似物,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类疾病。
核心产品被质疑药物不良发生率达97.7%
君实生物:符合上市审批相关条件
君实生物走进公众视野,依靠的正是此次被质疑的PD-1特瑞普利单抗(拓益)。
“拓益”在2018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
与既往常规癌症治疗的放化疗方式不同,PD-1药物能够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症细胞。因此“拓益”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产品“一出生就风华正茂”,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支持。
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图源自网络。
君实生物公告披露,特瑞普利单抗的适应症为既往接受全身系统治疗失败后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受试者数量为128人,所有级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7%,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在公告中,君实生物对比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及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上述两款单抗药物均为有条件批准上市情况)的数据显示,信迪利单抗受试者数量为96人,所有级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9%,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33.3%;卡瑞利珠单抗受试者数量为75,所有级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26.7%。
君实生物表示,由于各公司临床试验是在不同肿瘤患者人群和不同条件下进行的,不同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能直接比较。此外基于单臂单药的汇总安全性数据也会受到晚期恶性肿瘤自身和既往伴随用药的混杂因素影响,因此也不能直接比较。“比对已积累丰富安全性信息的国际同类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在接受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的患者中未发现已知PD-1不良反应外新的安全性信号。”
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和同类产品在相同获批适应症黑色素瘤的有效性资料对比中显示,特瑞普利单抗的客观响应率(ORR)为17.3%,疾病控制率(DCR)为57.5%,中位数总生存期(mOS)为22.2月,12个月总生存率为67.3%。国际药企进口PD-1的客观响应率(ORR)为16.7%,疾病控制率(DCR)为38.2%,中位数总生存期(mOS)为12.1月,12个月总生存率为50.6%。
公司表示,“特瑞普利在进行新药申请时,国内并无针对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抗PD-1单抗获批,且特瑞普利与既有疗法相比对疾病的严重结果有明显改善作用,属针对治疗严重疾病或降低疾病进展至更严重程度且具有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药品,符合有条件批准的相关条件。”
国内已有6款PD-1产品获批上市
上半年销售总额近40亿元
2018年被称为中国肿瘤免疫治疗元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两款跻身全球十大畅销药物的“O药(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 “K药(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国内获批上市。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PD-1抗体全球销售额约为141.78亿美元,国内销售额约为643.75万美元(约折合人民币426.34万元)。
目前,国内已有6款PD-1产品获批上市:
1、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纳武利尤单抗;
2、默沙东公司的帕博利珠单抗;
3、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
4、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
5、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
6、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
截至2020年5月17日,中国已获批上市的PD-1产品共有6种。图片来源:君实生物科创板招股书截图。
据各家发布的中报分别显示,今年上半年仅国产PD-1的市场规模预测可能达到了近40亿元。其中,拓益为君实生物带来的收入颇为可观。据公司财报显示,2019年,拓益实现销售收入7.74亿元,销售毛利约6.84亿元;2020年上半年,拓益实现销售收入4.26亿元,毛利高达约3.83亿元,毛利率均维持在88%以上。截至2020年9月30日,君实生物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11亿元,同比增长91.8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正值新一轮医保谈判目录关键时期,随着专家评审阶段结束,备受瞩目的谈判竞价即将启幕。君实生物的PD-1特瑞普利单抗(拓益)是今年PD-1品类入围的热门。
【新闻链接】
明星抗癌药在日本出现“重大副作用”
在普通大众的意识里,抗癌药是用来救命的,不应该会有副作用的。可实际上,所有的药物一旦作用于人体,都会出现副作用。不过由于个体的差异,副作用的表现以及症状,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欧迪沃(Opdivo),这两年在日本就出现过严重的副作用反应的报道。2019年5月,日本共同社消息称,有3位黑色素瘤和8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服用欧迪沃(Opdivo)之后,出现了垂体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还有一例非小细胞肺癌在服药后死亡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在去年已经要求药企,在说明书的不良反应中,添加垂体功能障碍一项。
欧迪沃(Opdivo)在2018年6月,也被我国食药监局批准上市。它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以往的不足5%,一下子提升到了16%。目前在我国,虽然还没有出现服用欧迪沃(Opdivo)后,大规模的不良反应的现象,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王洁教授也表示,不能不加筛选的在临床上应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应对癌症患者不同阶段的治疗。何况,无论是靶向药还是免疫类的抗癌药物,普遍都存在不良反应。
消息来源:新京报、中国家庭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
作者:南都全媒体研究员 管玉慧
编辑: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