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双井街道:智慧社区要改变以技术为核心,突出人本价值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11-16 16:08

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的智慧化是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的触点和难点。

双井街道,地处北京经济最发达的朝阳区,去年接连成为北京精细化治理示范街区和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这也是中国被纳入可持续发展试点的第一个街道级区域。

智慧社区如何建设?智能化应用如何与居民需求相匹配?在近日召开的2020广州城市治理榜发布会暨第七届城市治理创新论坛北京研讨会上,双井街道办副主任刘栋分享了“双井”经验。

在他看来,现在的智慧社区建设往往是以技术为核心,在治理体系和治理逻辑上还有所欠缺。双井街道通过建立智慧大脑系统,体现了人本价值,即人用、人预测、人感知。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治理逻辑,不以电子政务为主要职能,以明确的治理场景代理治理体系和智慧城市的建设逻辑。

800x451_5fb21c934cf8d.jpg

11月11日, 2020广州城市治理榜发布暨第七届城市治理创新论坛北京研讨会召开。南都记者 陈灿荣 摄

800x451_5fb21c93170a1.jpg

北京朝阳区双井街道办副主任刘栋。 南都记者 陈灿荣 摄

建立街道“大脑系统”

双井街道位于北京经济最发达的朝阳区,人口类型多样,新老小区并存。

去年7月16日,双井街道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社区,成为中国被纳入可持续发展试点的第一个街道级区域。

在双井街道,可以发现很多智慧化应用。比如,在基于雷达感应技术的智能支持下,实现了双井辖区无障碍环境设施建设,形成了北京市第一个街道无障碍环境的检测报告。

通过安装传感器,将城管执法车变成移动监测站。当执法车在街上巡逻时,传感器会回传所在位置的空气质量、湿度、温度、噪音、异味,从而找出一些城市环境问题的发生规律和原因。比如,有些地方在某个时段会有异味,可能是因为道路上的餐馆、烧烤摊的煤烟处理不合格,或者是垃圾站异味控制问题。

在刘栋看来,这些都得益于双井街道提出的智能治理方法——建立街道大脑系统。从城市运行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效率三个方面入手,提高街道精细化治理水平。

 

从以技术为核心转为“人本价值”导向

刘栋认为,现在的智慧社区建设往往是以技术为核心,在治理体系和治理逻辑方面还需加强。

“双井街道的大脑系统,体现了一种人本价值,即‘人用、人预测、人感知’。”刘栋说,他们改变了传统治理逻辑,不以电子政务为主要职能,以明确的治理场景代理治理体系和智慧城市的建设逻辑。

而对于在智慧化社区建设中,如何让智能化应用与居民诉求相匹配,调动居民参与其中的问题,刘栋认为,这首先要弄清楚三点:需求是什么?手段是什么?如何运用手段?

比如,群众的需求可以分为四类,享受服务的需求,包括公共服务、便利服务、公益服务;管理需求,享受政府行政管理和行政事务需求;文娱需求及融入和社会责任的需求。

获得需求的手段可以通过各种理事会、协商会等。比如在推动居民自治的过程中引导大家提出需求,政府接需求,大家融入需求。

“大家是互动的过程,而不只是听取。”刘栋说,在此过程中产生碰撞,从而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匹配。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广州城市治理榜 如“七”而遇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