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中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34%,农村相比城镇更是灾害多发易发区域,也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薄弱环节。如何确保农村地区不发生大规模因灾致贫返贫?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主任张云霞在5月10日举行的“防灾减灾:全民行动共护安全”论坛上分享提到,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因灾致贫返贫风险较大,老弱病残群体面对重大灾害时,无论行为能力还是认知能力严重不足。他们掌握的数据发现,因灾致死人员中,老弱病残群体比例在逐步增长。同时,异地搬迁选址不当,易造成少数农户面临山洪灾害威胁。
她建议,要狠抓农村住房和设施抗灾能力提升,采取更多鼓励措施和市场引导,让老百姓加强对自建房的重视,尽可能地把事后抚慰金变成事前保命钱。在灾害发生后,在确保兜底基础上,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些工作机会参与灾后重建,减轻生计生活压力。
5月10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共同主办的“防灾减灾:全民行动 共护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因灾致贫返贫风险大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之后,国家又划定了160个乡村振兴重点扶贫县,张云霞所在的团队专门对这160个县在近10年的受灾情况做了调研分析。
他们发现,从人口来说,这160个县的年末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有1.3%。但是看灾情,死亡失踪人口占到全国总数的比例达到21.9%,有些年份甚至接近一半,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国总损失的比例高达6.7%。
“这些地区灾贫效应非常突出,这些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山区,虽然全面实现脱贫,但是受自然环境一些不利条件的影响和本身基础的薄弱所限,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较其他地区还是明显薄弱的。”张云霞说。
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呈现新特点:首先是产业结构多元化,增加了灾害风险的复杂性。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正在深度融入各个产业链条,打破了原有的以第一产业为绝对主导的旧有格局,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面貌。例如,围绕外贸和电商经济,形成以小商品主导的制造业以及电商服务业产业脉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乡村特色产业都属于一些高附加值、高投入资本密集型行业。
“要发展生产,农民把房、田、店、厂汇集了个人甚至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一旦遭受超常规大规模的灾害影响,因灾致贫返贫的风险是非常大的。”结合以上现状,张云霞表达了一定担忧。
5月11日,救援人员在安徽省淮北市绿金湖参加水上救援演练。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日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及演练培训活动,提高人们科学防灾意识和灾害避险自救能力。 新华社发
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因灾致死、老弱病残群体逐步增长
同样的问题还有,农村人口结构空心化加剧了留守人群的脆弱性。由于城市对人力资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虹吸效应。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年优质劳力正在单向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和青年人才匮乏问题日益严峻。
目前在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儿童超过1亿人。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10年跟前10年相比,乡村人口的比重又下降了14.21个百分点。在农村地区,15到39岁的年轻人常住在乡村的比例持续锐减,60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则持续地增加。
张云霞认为,在这样的老龄化、空心化的背景下,老年人、未成年人、老弱病残这些人群在面对重大灾害的时候,实际上无论从他们的行为能力还是认知能力来说都是严重不足的。而且这些人暴露在了户外,从事一些简单工作,遭受灾害打击的风险也是更高的。“这些年我们掌握的一些数据,因灾致死的人员中,老弱病残群体比例在逐步增长。”
此外,中国有60万个行政村和超过200万个自然村,这些村庄数量众多、规模小、分布散、基础弱,这是做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时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张云霞分析,从救灾的角度来说,农村地区多次在重大灾害中成为孤岛,因为本身农村的分布就有这个特色。往往一条路与外界连通,一旦大灾的时候出现了三断,很容易形成孤岛。“在互联网时代,城市居民通过新媒体手段发声占据主要渠道,而农村和农民群体受知识、技能和各方面水平所限,当遭受大灾的时候,他很难快速地把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出去,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所受到的关注度以及得到的救灾资源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
异地搬迁选址不当,易造成少数农户面临山洪灾害威胁
关于当前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张云霞还指出,一青壮年缺乏严重影响了邻里互助,自救互救作用的发挥;监测预警设备在农村地区使用配制严重不足,他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更广大地区靠得还是两条腿、一张嘴,人防战术开展灾害防治工作;专业化救援队伍,无论从技能还是装备的配制方面都严重缺乏;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临坡切坡建房点监测防治任务异常艰巨,很多山地丘陵区临坡、切坡建房点都没有纳入隐患防治清单;少量应拆未拆的老旧房屋仍然是危及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村小型防灾抗灾设施因为缺乏维护,导致功能缺失或者减弱,等等。
她和团队在调研期间还关注到,异地搬迁选址不当造成少数农户面临山洪灾害威胁,一些从深山里搬出来的老百姓,他搬到了平坦的地带,但是这些地区没有灾的时候住起来很舒服,本身就是一个灾害高风险区,少数的异地搬迁户选择在冲积扇河谷地带、河道和行洪区建设房屋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旦发生灾害的时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农村地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升。目前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我们一些抗灾能力的提升,中小规模灾害对于我们的影响是明显减弱的。”她说,这样的话,又衍生出一个问题,就是相当数量的老百姓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一旦出现了这些超常规的灾害,对于这些老百姓的冲击是更大的。
鼓励加强对自建房重视,把事后抚慰金变成事前保命钱
关于如何提升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张云霞建议,要狠抓农村住房和设施的抗灾能力提升。多次重大灾害的实践都证明,具有设防能力的农村自建房设施和其他的设施是抵御灾害,确保老百姓生命安全非常有效的保障。在农村住房和设施建设方面,还是一种强制性的设防情况下,“我们要采取更多鼓励的措施和市场引导,鼓励老百姓加强对自身房屋建设的重视,尽可能地把事后的抚慰金变成事前的保命钱。”
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村和农民自持自救能力的建设。与城镇地区不同,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自给自足小区域内保障的能力,具有更好的灾后韧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地区,要依托村内的小卖部、小网点,能够建设一些储备库点,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提升自持自救能力。”她说。
张云霞还提到了健全灵活高效的救助政策和实施模式的重要性。在灾害发生后,特别是大灾发生之后,在确保兜底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创造条件,给老百姓参与一些灾后重建提供一些工作机会,减轻他的生计生活压力。此外,要大力地发展灾害保险,在原有农房保险基础上扩大灾害保险的补助面和覆盖面,能够把保险由原来很局限的点向家庭财产、农业产业等方面进行深度延伸。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在开展合村并居大建设,在合村并居、移民搬迁等方面,要加强防灾减灾能力的评估,而且要把相关的指标纳入到整体规划中,从源头来提升防范灾害的能力。还有就是一些装备、金融性产品向农村市场下沉,提升农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她说。
采写:南都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