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7届全球年会在广州南沙开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围绕WTO改革与未来的世界贸易体制发表主旨演讲。黄奇帆认为,当今世界面临正百年未有之大变革,讨论WTO的变革,宏观政策的协调和治理都应放在这种变革的大背景下考虑,要在全面权衡和实际努力中实现变局中开新局。
围绕此,黄奇帆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表示,经济全球化尽管遭遇回头浪仍然会上升,但全球化依然是未来几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他认为这次疫情必将重组全球化未来的表现形态,今后几十年会有多级协调平衡的全球化。特别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过程中将出现双边、多边与WTO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刚刚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就证明中国顺利进入了全球化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阶段。
黄奇帆指出,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参与推进WTO改革的坚实基础。从中国目前改革发展的现状看,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坚实基础。
首先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今年4月9日,今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出炉,这是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有利于提升要素的流动性,有利于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生产力机制,进而为产业链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要素市场化改革一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措施,是供给性决策改革的措施。
第二要加快构建竞争型的市场体制。加快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功能性普惠化转变。营造鼓励竞争,促进创新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体制,以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制定新型产业的监管规则。
第三是要进一步加快推进规则的制度型开放,开拓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黄奇帆认为,在新的阶段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在贸易政策上,从过去比较主导性的推动以促合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鼓励进口形成一个双平衡的进出口贸易政策。
第二在国际化投资方面,从主要是鼓励境外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引进外资,也推动‘走出去’投资的双向的投资政策。
第三方面是全方位同步开放,以前的开放是沿海开放为主,许多优惠政策在沿海实施3、5年以后,再逐步延伸,今后我们的开放将是有新的开放政策出来,东西南北中几乎可以同步开放。
第四是更宽领域的开放。以前的开放主要是在工商领域的制造业、建筑业的开放。现在是宽领域、多层次、广泛的开放。从工商领域到服务业、服务贸易、金融产业、教育卫生文化产业都广泛的开放。
第五是将从过去要素流量型的开放,转变为制度规则型的开放。在国内的营商环境上和国际接轨,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许爽
编辑:熊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