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灵丽个展“蹼”开幕,探索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纠葛和对峙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11-22 22:32

青年艺术家马灵丽首次机构个展“蹼”于11月21日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启幕。展览由独立策展人杨紫策划,凯撒世嘉文化传播承办,囊括了马灵丽近期创作的录像、绢本设色及装置作品:《蹼与药》、《宴》、《折射的合唱》。

马灵丽,1989年生于四川成都,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她早期的作品灵动而富于巧妙的哲思。近年来,她着重于研究艺术品基底的物质感,用图像展现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纠葛和对峙。

展览名“蹼”一词常常指代动物脚趾之间的薄膜——这块无足轻重的外皮,充满了拉伸和闭合的张力。马灵丽调动着作品与观众之间的物理、感知以及心理距离,致使两者在相遇、贴近或疏离的状态之间反复切换。柔顺的质料——国画绢布、聚酯纤维或投影幕布——在该过程中承担了穿针引线的角色,它们总是若隐若现地在场

《蹼与药》影像截图4.jpg

录像作品《蹼与药》影像截图

《蹼与药》影像截图3.jpg

录像作品《蹼与药》影像截图

尖锐物体的形状不时突出在皮肤之下,像钢针或者某种探测器,看起来有一种令人疼痛的科幻感。从浅浅的妊娠纹路可以猜想,这是一个生产过的女性的腹部,尚未衰老,但已有了岁月的褶痕。

在录像作品《蹼与药》中,人体的皮肤也是一层充满张力的薄膜,它接纳和抵御暴力,哪怕这种暴力看似来自于“内部”。

马灵丽拍摄了自己母亲的裸露身体,将照片打印在布面上。她将打印好的布幅立住,站在图像背后,用小臂抵住布面并缓缓移动。她断续地重复这一动作,并从画面的正面将该过程录像下来。由于手臂和布面比例的设定,以及运动幅度的设置,作品既包含抚摸的轻柔感,手肘的曲折处又透出疼痛的挤压感。

和艺术家共同在图像后台表演的友人,通过在狭小空间中对她动作的模仿,无意识地与她培育出了临时的默契。布料与肉身之间,她与亲人之间,她与友人之间,她与摄取图像的机械之间,形成了多重暧昧的联系,像亲密的接触,又保持着冷静的距离。

《折射的合唱》全景.jpg

装置作品《折射的合唱》

3P0A3923.JPG

装置作品《折射的合成》展览现场

3P0A4167.JPG

装置作品《折射的合唱》展览现场

在装置作品《折射的合唱》中,这种“亲密的距离感”被进一步放大。马灵丽拜访了十九位旧识,与他们交谈,共同回忆彼此交往的时光,随后邀请他们做自己的模特,拍摄他们裸露的背部。人通过镜子也很难观察到自己的身体部位,此刻,却暴露在一位观察者审视的镜头下。

她将这些照片打印在涤纶布料上,像晾晒衣物那样吊挂和排列。艺术家创造了一幅自己为核心的关系拓扑图,以厘清观看与暴露脆弱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而在展厅现场,观众仿佛从窗口望向一个奇异的舞台,这个舞台上没有角色,只有角色留下的各式各样的背影,众声喧哗地诉说着一个个隐秘的故事。

绢本组画《宴》系列.jpg

绢本组画《宴》系列

3P0A4399 (1).JPG

绢本组画《宴》系列展览现场

3P0A3977.JPG

绢本组画《宴》系列展览现场

系列绘画“宴”以和解的姿态,应对着《折射的合唱》所呈现出的分隔感。其中,艺术家持续地体会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将当代生活中现成而泛滥的视觉材料之外的经验转换成绘画图像。代表身体的各个组成部位的绘画被摆成一排,仿佛一张张打乱顺序的身体切片,任由观众在其间穿梭,并在脑海中将片段的“零件”完形成漫无边际的完整“身体”。

借此,人们贴近和观看身体时的压迫感和切近感被放大了,主体的渴望被中性化和抽象化,而生命的活力便寓居在此处。

3P0A4033.JPG

绢本组画《宴》系列展览现场 

这是艺术家制造的一场对身体的飨宴吗?《宴》(一)在湖绿灰蓝的底子上,画了一只凝视的眼睛。绢帛仿佛被剪开,眼白浑浊泛黄,瞳仁层层叠叠,犹如机械装置,又如金属花瓣。

它被单独悬挂在展厅一侧的白墙上,沉默地注视着这色彩斑斓的聚会。从这只眼中看出的世界或许比我们眼里的更意味深长,因它永远不会闭合,永远忍受眼前出现的一切,冷漠而慈悲。

展期至12月6日。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