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源远流长,在中医文化盛行的广东更是形成了颇富特色的岭南骨伤科流派。24日上午,“坤鼎阁——岭南骨伤科流派展览馆开馆剪彩仪式”暨“岭南骨伤科流派‘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名家座谈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内举行。
活动特邀流派各分支代表性传人弟子黄宪章、何应基、邓晋丰、罗永佳、刘金文、李家驹、林定坤、何伟、黄崇博、许学猛、杨海韵、张兆华、孙振全、邱剑鸣、卓士雄、张建平、谭超贤、李宇雄等参加了此次活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等专家出席活动。
“大侠黄飞鸿”也是岭南骨伤科大家
岭南骨伤科流派展览馆——坤鼎阁,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以及岭南骨伤科流派各分支传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促成的结果。展览馆坐落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三楼,是岭南地区首个“岭南骨伤科流派”展览馆。
馆藏的一件件珍贵古籍书本背后,是岭南骨伤科流派历代名家的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骨伤科传人,浇灌出当代骨伤科流派的枝繁叶茂,昌盛不息。
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林定坤表示,岭南骨伤科有很多有关于创伤、骨折的治疗方法,所以在清末民国初年,岭南骨伤科在西关一带,已经有很多名医,形成了不少流派,他们培养了很多中医骨伤科人才。比如何竹林,李广海,黄飞鸿,都是骨伤科的名人。
传承到现在,岭南骨伤科是全国重要的流派之一,治疗方法基本都有涵盖,比如跌打药膏、按摩膏、药酒,还有小夹板、正骨、理筋手法,这些都是岭南骨伤科所传下来的一些精华。“岭南骨伤科流派展览馆不仅是一个展示的场所,更将成为我们大学教书育人的平台。”
岭南骨伤科流派展览馆的意义,更在于提醒年轻人精进自身,奋发学习,把骨伤科前辈总结的珍贵知识和经验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在未来,广东省中医院大骨科会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继续丰富展览馆内岭南骨伤科流派的馆藏资料。”
林定坤同时呼吁更多岭南骨伤科流派的传承人能加入这项工作中,能向展览馆提供更多史料、资料、手记等珍贵材料,丰富展馆的展出内容,记录骨伤科流派的历史底蕴。
展览馆是窗口也是平台和纽带
广东省中医药大学校长王省良对展览馆的落成表示了高度赞扬,他指出,相比西医,中医骨伤科更加注重手法应用,能用双手代替手术刀去解决患者病痛,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应当重视和发扬,加强中医骨伤科人才的培养,把中医骨伤科发扬光大。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认为,岭南骨伤科流派形成“一元多流”的局面,正是由于流派”兼收并蓄“的思想,让骨伤科流派在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中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衍生出各个分支,“百花齐放”。
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院长说道,“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首先要传承,才能创新、发展、发扬光大,越做越强。”陈院长对展览馆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希望展览馆不仅能成为学生了解岭南骨伤科全貌的窗口,还希望展览馆能成为岭南骨伤科流派今后的平台和纽带,汇集精英人才。”
“胸腑要存新天地,眼界勿囿旧时光”。流派名家何竹林先生之子何应基先生在讲话中深情回忆了父亲生前严谨的教学态度,对他们兄弟几人的深远影响。“父亲备课时,在家对着录音机讲课、重听、修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才正式为学生讲授这一堂课程。”这样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作为榜样,影响了他们兄弟走上从医之路。何应基先生感叹,“岭南骨伤科流派展览馆让后学能一睹前辈风采,了解骨伤科的过去和将来,在榜样的影响下踏上研习之路,将是骨伤科发展的一大幸事!“
开幕剪彩仪式后,老一辈骨伤名家还举行了“岭南骨伤科流派‘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名家座谈会”,针对岭南骨伤科流派的传承、发展、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座谈讨论,共商发展之路。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萧嘉佳
通讯员查冠琳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