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 K11法国先锋跨界艺术家尼尔·贝卢法(Neïl Beloufa)个展“有所思”日前正式揭开帷幕。本次展览为艺术家首次在广州举办的个展,也是此次广州 K11无“法”不美法式风情文化节的重磅活动之一。该展览将于2020年11月27日起至2021年3月14日面向公众开放。
法国先锋跨界艺术家尼尔·贝卢法“有所思”展览现场
法国先锋跨界艺术家尼尔·贝卢法于1985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阿尔及利亚裔的法国艺术家。他既是一位颇具才华与创意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知名的纪录片导演,曾多次参加国际重要艺术展览,如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巴黎东京宫“我的敌人的敌人”(2018)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计划102:尼尔.贝卢法”(2016)等。贝卢法的影像作品也曾于多个国际知名电影节公开放映,包括多伦多国际电影展(2011)、鹿特丹国际影展(2009、2012及2014)以及伦敦影展(2009、2010及2011),并于第54届、57届奥伯豪森电影节获得奖项。他的作品已被巴黎蓬皮杜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慕尼黑戈兹美术馆等享负盛名的博物馆收藏。
此次展览以贝卢法的装置作品《合理化对象》和影像作品《欲望数据》为核心,力求探索数据算法大时代下年轻人新的社交架构,以及被虚拟化、精神化的网络生活方式影响下的新生活价值观。自全球性疫情流行以来,人们的生活已进一步转移到数码世界中,并逐渐创建了新的系统和层次架构。贝卢法一直对这种现象深感兴趣,他宛如一位编辑,将如同电影片段般不同的信息加以拼接,通过提炼雕塑、装置、影像作品中的共同语言,邀请人们轻松游走于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并向敏锐的观者传达数码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法国先锋跨界艺术家尼尔·贝卢法“有所思”展览现场
法国先锋跨界艺术家尼尔·贝卢法“有所思”展览现场
《欲望数据》是本次贝卢法个展“有所思”的其中一件影像作品,创作于2014年,旨在思考流行病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逐渐转移到了数字世界中,日益呈现出的所谓的“算法公式的合理化数据”的趋势。作品描绘了一群法国年轻数学家,通过算法预测一群加拿大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动态。目前而言,“算法”通常用于追踪消费者线上和线下的喜好和选择。当人类的交流与社交习惯同样可以通过数据和公式预测出来的时候,它或许会成为反映社会的一面数字化的镜子。尽管该影片并非针对当下的疫情而作,但却极具前瞻性地探讨了在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下,虚拟与现实之间日益模糊的界限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合理化对象》则是“有所思”的另一件展出作品,是一组由70个不同的钢铁线条组成的庞大装置,也是贝卢法对平凡物品的一次雕塑实践。作品的灵感来自生活场景中存在的平凡物体,如染色的地毯、慵懒的沙发、舞动的双腿,甚至是一个倾斜的衣架子。这些由钢铁线条勾勒而成的日常碎片状物件,既重构出一种熟悉的现实场景,又提供了一种虚拟图层般的视觉错觉,令观众彷佛进入了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观众可以在这个由不同部件构建的由外及内的社交场景中,充分体会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原有的社交环境和习惯是如何逐渐被打破,并一步步远离其自处的生活空间,回到一种被隔离的社交状态中。贝卢法总是喜欢探索人际关系中不同的架构和层次,并通过艺术创作挑战人们对常规物体的固有理解。
与此同时,贝卢法也反思合理化认知和数字技术如何对当今社会、日常生活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和沟通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质疑艺术在当下所拥有的奇怪的“权威”。贝卢法在每个部件的名字中暗藏了玄机,将作品的解读权交回给每位观者——是锅,茶壶,还是小船?观众可以自行决定所看到的作品是什么。
此次带来的尼尔·贝卢法个展“有所思”,是继奥田·圣·米格尔(Okuda San Miguel)个展“卡奥斯狂想”、卡塔琳娜·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华南首展“呢喃的泥土”、田名网敬一(Kechii Tanaami)作品展后,又一登陆广州K11 4楼chi K11艺术空间的国际重量级艺术家个展。贝卢法独特的信息网络艺术视角,使本次展览极具艺术价值和社会学意义。他邀请观众在后疫情时代,进入到虚实交错的艺术创作中,一起远离世间的尘嚣纷扰,感受其中关于生活的真实美好。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邱晓琳
编辑:朱蓉婷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