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之外,广东还有吴川吉兆海话、怀集标话等语言,你听说过吗,了解它们如何形成吗?广东超过4000万流动人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融入?“民族学比一首歌还要源远流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符昌忠如是说。
11月27-29日,“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行。
这一论坛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承办,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著名民族学家郝苏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大鸣,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希隆,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处长张世保,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盘小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凌靖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校长骆少明等领导以及20余位民族学学者和10余家CSSCI学术期刊主要负责人出席。
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丹珠昂奔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民族学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指导思想,面向前沿、面向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
张世保表示,民族学研究要有新变革,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民族学研究要有新聚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事实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学研究要有新体系,围绕“民族”“共同体”等核心概念,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
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与民族学学科发展”等主题论坛阶段,暨南大学马建春、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等多名专家学者,分别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人文湾区建设、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持久投入、西北区域民族学学科发展经验、城市民族学与“一带一路”建设、岛屿文化与湾区发展、“新文科”与民族学新学科体系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
据悉,此次论坛是该校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背景下,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推动民族学博士点申报,加强民族学一流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举行的会议。该校党委书记凌靖波表示,将凝练特色,增创优势,提升民族学学科建设水平,以民族学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采写 南都记者刘雪 通讯员韩柏光
编辑: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