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王”陆建新:“中国高度”背后的“钢铁侠”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资讯
原创2020-12-05 12:15

编者按

为致敬特区建设者,传递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的精神,由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监制,深圳市罗湖区融媒体中心与南方都市报共同策划出品的“建圳者·见证者”人物群像专题片重磅上线,共十二期,本期人物陆建新。

人物名片

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其创新测量方法达世界最高水准

陆建新,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其先后参与创造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新纪录。1994年建设地王大厦时,他创新测量方法,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该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38年来,他参与了44项大型工程,见证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高度不断攀升的全过程。2019年,陆建新当选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2020年,陆建新获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

海报.jpg


建圳感言:

“中国的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从无到有,再到世界领先,靠的就是创新。深圳的改革开放,给了我建造深圳地标建筑的机会。在退休前,我希望有机会再造一个中国地标。“”——陆建新

历经40年发展,深圳从边陲小镇成为了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无数的年轻人向往着这个创造无数奇迹的城市。在仰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时,许多人无比赞叹这座城市的伟大,而伟大的背后离不开特区早期的建设者,陆建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对于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陆建新的感情比常人更复杂,因为这几个深圳不同时期的地标建筑的主体钢结构,都是在他的参与或主持下完成的。在高度400米以上的中国超高层建筑中,陆建新参与完成了其中的4座,这在国内可谓绝无仅有。也因此,他被誉为“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

1 .gif

作为工程建设的“先行官”

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奇迹

时间回到1982年,18岁陆建新在荆门市三三〇水泥厂工地,因一封信开启了与深圳的缘分。同事来信中说他们在一个靠近香港、叫深圳的地方,在建一栋50层、160米高的楼叫国贸大厦。“当时我只见过5层的楼房!”陆建新心想,还有160米高的楼,要是平躺在地上,那也很远了,“100米短跑都累得我气喘吁吁呢”。这封信点燃了陆建新心中的火,希望能够去深圳这个神奇的地方看看。

没想到这个愿望在几天后就实现了,陆建新接到通知:深圳施工人员紧缺,让他跟随师傅过去支援。就这样,陆建新坐着火车从荆门来到深圳,参建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作为测量员,他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2.gif

施工测量是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安全稳定的基础环节,测量员则是工程建设的“先行官”。“误差是一毫米一毫米地累积的,所以我们的精确度越高,累积的偏差就会越小,所以一定要每一步都非常精确“,据陆建新介绍,他们日常的测量工作是给建筑物的基础定位,确定其平面位置和首层地坪的高度必须坐落在设计图纸指定的三维空间。

国贸大厦完工之后,陆建新又先后参与了国内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深圳发展中心与上海国贸大厦的建设。1994年,陆建新迎来了新的“高峰”,成为中国第一幢摩天大楼 、时年亚洲第一高楼——383.95米高的深圳地王大厦的测量负责人。

3.gif

当时这个结构高度的施工测量,国内还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经过反复钻研,陆建新最终摸索出了一个方法,采用传统的经纬仪观测与激光投点量距两种测量方法建立观察复核系统。通过这一新的测量技术,能够控制钢柱总垂偏内倾25毫米,外倾17毫米,这个精度仅为当时美国钢结构A ISC标准允许偏差的1/3,创造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测量的奇迹。

自此,从160米高的国贸大厦到383.95米高的地王大厦,从441.8米高的京基100再到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大厦,凡是陆建新主持参与的项目,从顶端到底部的垂直度偏差都始终控制在20毫米左右。

一路当上项目经理、总工程师

紧跟特区发展脚步书写建设者精神

完成高标准的偏差,背后的经历并不那么轻松。在问起工作时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陆建新提到:“在1994年到1996年期间建地王大厦时,工作干得非常辛苦,又非常危险。“他回忆起当时,大楼高度差不多100米、20层楼高了,但在建时没有电梯,干活需要从钢管脚手架搭的简易楼梯爬上去,还要背着经纬仪、手拿木头三脚架,从早上8点干到中午12点,就爬下来吃完饭再爬上去直到五六点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

“我站在高空往下一看,汽车就像一个个小乌龟一样,往里面看又没有安全网,大概有十来层都是空荡荡的,测量时要在只有20公分宽的钢梁上走,走在中间时钢梁就会甩来甩去,因为也很害怕,最后只能就坐在上面靠挪动来完成工作。“陆建新描述起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一只手操作仪器,另一只手抓能够抓住的钢柱,20分钟之后已挪开,手心的位置都是汗水,因为很紧张。”

4.gif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喜欢研究并化解难题,或许就是陆建新从测量员到测量班长,从深圳京基100项目当金牌项目经理再到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的成功秘诀。这些年来陆建新的工作从“宽度”到“高度”不断变化,也是众多特区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书写了坚忍不拔、锐意创新的建设者精神。

有耕耘必有收获。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授予陆建新“国企敬业好员工”后,陆建新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殊荣。2019年,陆建新获得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奖。2020年,陆建新获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

5.gif

路已走得很远,但陆建新始终记得他的起点在罗湖,每当回来看到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他对以前的故事记忆犹新,又重拾来到深圳的那颗初心,“罗湖是深圳最早发展的地方,也是我来深圳的第一站,我对这里的感情是最深的“。站在起点面向未来,陆建新表示:”我今年已经56岁,在我退休前,我希望有机会再造一个中国地标。“

对话陆建新

记者:您18岁初到深圳,对深圳的印象是怎样的?

陆建新:开始以为靠近香港的深圳也是一个繁华的地方,但刚去到发现深圳的火车站与内地的小火车站相差无几,整个城市一眼就望到头,也没什么高楼大厦,更多的是一些民房、茅草地。当时我站在国贸大厦的基坑边上,看着周围寥寥几栋楼,注意力被挂在七八层楼高的标语吸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对于我刚刚从内地过来的我来说有点惊讶,心想:“口号还能这么说。”

6.gif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的关系的?

陆建新: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 创造了深圳速度,也成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代名词。我们都说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都发生在罗湖,后来的大楼一个比一个高,造型也一个比一个复杂,代表了深圳这座城市的速度和高度。

近几年,深圳提出了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现在,我们从建造高楼转变为建造民生工程,主要集中在建大量的学校、医院,装配式的人才房保障房,还有基础设施,如绿道、立体停车库、体育馆、会展中心、机场,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正体现了“深圳温度”,也体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

记者:中国的钢结构应该说起步较晚,目前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陆建新:我们的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是1984年的深圳发展中心,至今只有36年的时间,国外这方面的发展大概有150年,差了约100年的时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加上近年来中国的建筑数量大、实践经验丰富,从一无所知开始慢慢摸索,再到逐步提升,目前在很多领域其实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

以前我们的塔吊、电梯、输送泵等设备全部都是进口的,现在使用的都是国产的设备。从整个建筑行业来说我们有12大世界领先技术,包括塔吊、混凝土、模板以及B IM技术等。未来,相信中国还将在更多领域上取得突破。

GIF.gif

记者:对于年轻一代的工程师,您有什么寄语?

陆建新: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很多,明显地感觉到新一代的工人比较浮躁一些,跟老一辈很不一样。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之所以对钢结构技术还比较懂,靠的就是30多年的积累,才能形成自己的一些认识。所以我想说的是,个人的经验要靠实践、总结来积累,短时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希望年轻一代工程师或者其他行业工作者,沉下心来做自己的工作,将长处发扬光大。

记者:如今您坚守一线已37年,对于自己职业未来有什么想法?

陆建新: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机遇下,将给建筑行业带来再次腾飞的机会。意味着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着我们去开发去建造,这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我想再抓住这个机会来更好地做一些民生工程,为老百姓服务。

统筹:郭锐川

文:谢粤蕾

摄影:胡可

编辑:冯肖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建圳者·见证者 | 致敬特区建设者专题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谢粤蕾6795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