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九曲黄河,奔腾壮美,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也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艺术家的灵感之源。
12月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承办的“黄河文化主题书法篆刻展览”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百余幅精彩作品,是艺术家们深入黄河写生采风的成果,在运笔行刀、钩斫刻画的过程中,展现出黄河精神的质朴、博大与雄浑。
据悉,中国国家画院于2020年5月开始,组织了院内专业书法篆刻艺术家,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的部分书法篆刻艺术家开展深入生活,深入一线,紧扣时代脉搏,追溯和弘扬黄河文明的采风创作活动。
从曾经的黄泛区河南省郑州市花园口到“九曲黄河第一湾”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63位艺术家以书法篆刻为主要艺术载体,或以赞颂黄河的历代诗词歌赋,追忆和弘扬以黄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或以饱满的热情,自作诗文,讴歌新时代黄河生态和文化精神;再或者以精心提炼出的黄河精神讲话和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典故为题材,展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新风貌。最终创作了126幅兼具传统意蕴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
中国国画画院院长卢禹舜评价道:“展览中的百余件作品兼具传统意蕴和时代精神,可以充分感受到这批艺术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丰富了中国国家画院关于黄河的主题创作内容。”
谈到此次黄河采风写生活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透露,在采风写生、实地勘察与文献梳理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不仅对黄河作为母亲河所哺育的中华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真切意识到黄河在沧桑巨变中所背负的历史责任。“黄河宁,天下平”,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他说:“从前,黄河沿线那种漫天黄土带给我们内心的是苍凉与悲怆,此次采风中,我们的心情被一种轻松而又光明的绿意和人民群众欣喜的微笑所替代,沿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民生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具体可见的改变,我们在这次主题性艺术创作中,真正融汇了我们一路的所看所思所想,也表达了我们对黄河最真切的祝福。”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艺术家,在此次黄河颂主题性创作中,一方面要致力于深刻诠释并突出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内涵;一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美术创作,把反映新时代作为创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浓墨重彩抒写黄河新时代发展画卷,以此推动新时代美术发展,提高作品质量和艺术水平。
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魏杰看来,黄河,千百年来她以博大的胸怀和那无尽的乳汁,养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无数英雄为她而付出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即使用尽笔墨也无法描绘出她雄姿之万一,我们只能以此形式向黄河母亲致敬并感恩。“此次黄河文化主题书法篆刻展,我送展的是一幅自撰联‘水始天来奔海去,云从地起绕峰回’,使用了楹联书法这种艺术形式,来讴歌伟大的母亲河。”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艺术家洪厚甜共创作了三幅黄河文化主题作品。她介绍道:“重新演绎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为体会古人眼中苍凉、悲壮的黄河情怀、故乡情怀,这与当下的黄河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黄河赋》则从当代人的角度,歌颂了黄河的‘前世今生’与‘黄河之子’的崛起之路。黄河文化是‘时代’的文化,因此我将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黄河情’,通过我创作的《自作诗》这幅作品,进行了一番抒发和表达。”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王厚祥认为,黄河是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灵魂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赞颂黄河就是宏扬文化自信。“我的创作是草书,书写内容对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想到黄河,就会有无尽的激情,因此,我觉得这次展览作品的创作很顺畅,也很有感觉。”
“我们在创作之前进行了实地采风,延路追溯、探寻历史的发展源流,回顾黄河的脉络及其维护、修护的过程。在考察过程中,国家为黄河两岸的百姓谋福利所做出的行动深深感动了我,黄河沿岸一些古代书法艺术家的遗迹,给予了我更多有关创作源流和历史渊源的思考,最后我把这些感受和思考都揉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中,创作了三件有关黄河古道的古代诗词作品。”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艺术家胡秋萍说道。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董雷相信,此次展览能够给观众提供别样的艺术体验。他谈到:“黄河流域诞生了众多以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书法作品,成为中华书法史上的经典。此次展览以书法、篆刻的方式呈现黄河文脉的精神内涵,冥冥中也是一次跨时空的精彩对话——以当代艺术家的审美视角,在运笔和行刀的过程中汇聚点滴心力,呈现对于黄河不同往昔的艺术诠释。”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13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