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新加坡,因中新建交35周年暨新加坡建国60周年的双重喜庆而洋溢着格外热烈的氛围。9月11日至12日,新传媒剧院的灯光三度为粤剧《红头巾》点亮。在这座狮城新兴的表演空间内,来自全球的观众与舞台上跃动的“中国红”交相辉映,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对话——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家们,以岭南粤剧这一经典艺术形式为载体,将“红头巾”的不朽精神,再度镌刻进中新文化交流的崭新年轮。
粤剧《红头巾》剧照。
一部粤剧:唤醒两地共通的集体记忆
“命生好丑唔怕捱,几大都要捱过来……”舞台之上,三水女儿卢带好与姐妹们的唱词铿锵有力,字字句句叩击人心,台下观众眼中纷纷泛起泪光。这些用粤语吟唱的生命史诗,穿越近百年的历史烟云,在新加坡的剧场中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这并非《红头巾》首次在狮城引发情感共鸣。2024年7月,该剧首次登陆滨海艺术中心便掀起观演热潮,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段佳话。时隔一年,《红头巾》以全新“明星版”阵容再度赴新,汇聚了粤剧界多位顶尖艺术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华表演奖与梅花奖双料得主曾小敏,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麦玉清,一级演员文汝清、朱红星,以及二级演员唐思果、翟春燕等名家联袂登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无可挑剔的艺术盛宴。该剧由著名导演张曼君执导,一级导演莫非编剧。
粤剧《红头巾》剧照。
恰逢中新两国建交35周年,又值新加坡甲子华诞,《红头巾》此次受邀演出,意义早已超越舞台上流转的光影与悠扬的唱腔。它更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将红头巾“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社会为先”的精神内核,在新世纪的时代坐标中再度点亮,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光芒。
中国驻新加坡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曹忠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及华社联络组主席徐芳达,新加坡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新加坡前副总理王瑞杰,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参赞秦文,新加坡戏曲学院主席及工委会联合主席林方华,工委会联合主席及新加坡戏曲学院董事林焕章,义安公司总理拿督斯里谢楚明太平绅士,义安文化中心主席张伟伟,人民协会总执行理事长卓荣能,本次工委会顾问及前国会议员成汉通等多位重要嘉宾,均亲临现场观看演出,见证这一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
舞台之上,粤剧《红头巾》以“诗化戏曲”的独特美学理念,将苦难题材升华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新篇,让新加坡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地方戏曲的现代性表达与国际传播力。演出落幕时,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雷鸣般的掌声在剧场内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含热泪,轻声感叹:“这是属于我们先辈的故事,是刻在血脉里的记忆。”
粤剧《红头巾》剧照。
一段历史:铸就城市精神的核心基因
在新加坡,“红头巾”从来不是一个尘封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精神图腾。
从麦士威路地铁站内栩栩如生的群像浮雕,到国家美术馆门廊上定格的坚毅身影;从小学课本里激励人心的榜样课文,到国庆庆典上令人瞩目的巨幅画像——红头巾精神早已渗透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曾高度评价,称她们是“建国一代的脊梁”;《联合早报》曾刊发《没有红头巾女工,50年代高楼建不成》的深度报道,铭记她们的贡献;广播电视局专门推出二十六集连续剧《红头巾》,让这段历史走进更多家庭;每逢新加坡国庆庆典和华人新年“妆艺”游行,队伍中总能看到红头巾的标志性身影,成为传承记忆的重要载体。
回溯历史,20世纪30年代,数以千计的广东三水女性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远渡南洋,戴上标志性的红头巾,投身艰苦的建筑行业。她们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新加坡城市化进程的重任,用坚韧的生命书写了华人移民史上一段动人的篇章。2015年,最后一位红头巾黄苏妹与世长辞,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红头巾精神却在此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承与弘扬,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当这段尘封的南洋奋斗史,与悠扬婉转的岭南粤韵相遇,便催生出这部直抵人心的粤剧《红头巾》。该剧领衔主演曾小敏深刻解读:“这些女性不仅是新加坡物理空间的建造者,更是这座城市精神价值的奠基者。她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何为‘坚韧’,何为‘大爱’,这份精神跨越时代,至今仍有强大的感染力。”
粤剧《红头巾》剧照。
一条纽带:联结两地的情感与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曹忠明,在首次观看粤剧《红头巾》后给予高度评价:“演出极为精彩,演员们演技高超且全身心投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先辈下南洋时艰苦奋斗、坚毅克服困境的精神,让他深受触动:“这种‘一定要克服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的信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恰逢中新建交35周年,曹大使强调,此次演出“恰逢其时,具有特殊意义”——它紧密联结了新加坡的华人华侨群体,充分彰显了两国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人文纽带。同时,他衷心祝愿粤剧《红头巾》在国内外收获更多喜爱,为推动中新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新加坡前副总理王瑞杰则从精神传承与价值观塑造的角度解读:“红头巾是从广东走出的、极具毅力与吃苦耐劳精神的女性。她们在艰苦环境中为新加坡的建设付出巨大贡献,更默默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树立了崇高的价值观典范。这对学生和年轻人的品格培养至关重要,是无可替代的榜样。”他进一步指出:“红头巾不仅为新加坡建造了众多建筑,更展现了不同族群共同打拼、团结一心的精神,为新加坡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们的价值观,对新加坡、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希望通过这部剧的演出,更好地推广广东戏剧,促进不同族群的融合与和谐,让‘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跨越国界、凝聚共识。”
演出前的交流。左起:中国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曾小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曹忠明;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徐光华;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及华社联络组主席徐芳达;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杨佳 摄
“粤剧《红头巾》在中新建交35周年、新加坡建国60周年之际上演,意义非凡——它既彰显了华人移民与新加坡国家发展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也体现了文化艺术在传承民族记忆、促进社会认同中的重要价值。”林焕章先生如此评价。他认为,此次演出不仅是中新两国戏曲交流的重要成果,更推动了两国在文化共情、历史共鉴与创作共融方面的深度合作,充分展现出文化作为桥梁,连接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的强大力量。同时,他透露,新加坡戏曲学院将持续推动此类跨国艺术对话,致力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与青年文化认同的塑造,让戏曲成为传递智慧、凝聚共识、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许多观众在观演后也分享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新加坡从事设计行业的林女士表示:“红头巾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的情节,让我特别感动。她们在异国他乡,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团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粤剧在新加坡本就有深厚根基,清末民初时便在此开枝散叶,19世纪50年代,粤剧伶人在新加坡建立梨园堂行会,因此新加坡亦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至今,本地仍有二十多个在册粤剧社团、超百名票友活跃于舞台,为这一艺术的传承持续努力。”新加坡戏曲胡姬花奖优秀演员奖得主毛雅珊女士在交流中提到:“新加坡建国历程中,‘红头巾’们的努力、付出与吃苦耐劳精神从未被遗忘,这样的背景让此次演出更具触动性。作为多年戏曲观众,我能清晰感受到粤剧《红头巾》中的独特设计与匠心,能现场观看真的倍感荣幸,衷心感谢广东粤剧院带来这样的精彩演出!”
在新加坡从事医疗行业的李先生则表示,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进一步了解新加坡“红头巾”的劳苦功高及其对国家的卓越贡献:“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知道,新加坡如今的成就,离不开无数先辈的共同付出。”
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的林同学,更是从剧中看到了自己家族的影子:“我的先辈就像剧中所演的那样,乘船下南洋并最终留在新加坡。今天重温这段历史,不仅增进了我对他们的了解,也让我懂得‘饮水思源’,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红头巾不仅见证了新加坡的一个时代,更是一条情感纽带,将这群三水女儿的人生、命运与家国紧密联结在一起。”一位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观众在交流中感慨道,“粤剧《红头巾》既展现了中国地方戏曲的高水平创作成果,也体现了中新两国人民深厚的历史情谊。这种基于共同历史记忆的文化交流,比任何形式都更能促进民心相通。”
两名新加坡观众手持粤剧《红头巾》的戏桥合影。 杨佳 摄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罗彦清 通讯员 林楷虹 祝燕彩
摄影(除署名外):广东粤剧院 薛才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