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黑舞台体验!“中阮大师”冯满天音乐会致敬抗疫工作者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12-14 17:36

冯满天1920x1080.jpg

《山下山上》中阮大师冯满天与满天乐队音乐会海报

12月15日,“中阮大师”冯满天与满天乐队将在广州大剧院呈现《山下山上》音乐会。该场音乐会旨在特别致敬所有抗疫工作者。冯满天和他的乐队将以中阮之声,讲述人生的酸甜苦辣,以无谱即兴现场营造全黑音乐体验。

为打造一场乐器盛宴,冯满天将与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民族打击乐手于雷、世界打击乐手赵冰、音响师沈恬一起,将约20种传统民族乐器与世界打击乐合体,包括中阮、大鼓、中国大锣等。

“阮痴老冯”:为阮痴狂半生

阮是中国传统乐器,四弦有柱,形似月琴,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后人用他的名字命名。如今,阮极少独奏,而是作为民族乐团里的伴奏,因此知道了解阮的人少之又少。近几年,因为冯满天,这种一直“隐居”在民族乐团中的乐器逐渐受到关注。

冯满天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中国一代月琴大师冯少先。他6岁随父学习月琴演奏,15岁考入中央民族乐团担任中阮演奏员兼独奏至今,精通众多民族弹拨乐器。上世纪八十年代,冯满天接触到吉他并被它的音色所吸引,通过自学成为中国第一拨会弹吉他的人。

在摇滚乐和民乐间不断地切换的音乐经历,让他萌生出用阮来弹奏摇滚乐、爵士乐,并将阮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想法,从此,冯满天便潜心钻研中阮。他相信这把乐器是伟大的——既能弹民族的,也能弹世界的。

经过反复调研后,他发现,当代民族乐队中尽管有阮乐器的编制,但并非古阮。制作者们参照日本正仓院保藏的唐代阮咸款式制阮,却把琴板上起装饰和保护作用的花纹误认为镂空,可真正的中国古乐器是历来不在琴板上开口的,这些镂空反而把古阮的音色和音量约束了。

于是,从1993年起,冯满天便一头扎进阮的世界,亲自动手改琴做琴,去寻觅古阮真实的音色,为了还原古阮的音色,他用10年访遍天下制阮琴师;为了去掉琴板上的音孔,他琢磨了七八年。在改琴制琴的过程中,冯满天花光了家中的积攒,历经17年,47次失败后,于2009年成功研制“仿唐隐孔中阮”。

30年来冯满天致力于中阮及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的海外推广及普及,对中西音乐的融会贯通,使得冯满天的中阮演奏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爵士、摇滚、布鲁斯等众多元素,音乐风格博采众长、自立一派。他成为了业界同行公认的“中阮大师”, 文化学者竞相称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复师”,乐迷口中“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儿”的“阮痴老冯”。几十年不同音乐领域的打拼与特殊的人生阅历,使得冯满天的音乐跨越了地域性与民族性,令人回味与惊艳。

用“音乐药房”疗愈心灵

音乐诞生的时候,是为了医心,治疗人心,中国音乐是打开我们中国人自愈过程的钥匙。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因此冯满天和满天乐队携手打造《山下山上》音乐会,以中阮之声入药,用“音乐药房”疗愈心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冯满天将以一曲《行路难》唱出诉说中华民族在困难中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以流传千年的中阮之音致敬抗击疫情中的所有逆行者 

冯满天认为山下,人在谷里,是“俗”,是入世的状态,各种各样的音乐一起玩。上半场《山下》演出中,冯满天通过《酒狂》、《戏鹿》、《行路难》、《乌苏里船歌》和《信天游》等五首曲目的全新演绎,将阮与民谣、摇滚、爵士、戏曲、唐诗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用音乐讲述人生的酸甜苦辣,感受情绪的喜怒哀乐。

在冯满天看来,闭上眼睛,用耳和心听才能沉浸到音乐中去。他认为山上,有人,为“仙”,是出世的状态。“中国古人说,乐由心生。音乐原本就是要用耳朵来听的,现在的一些音乐会,演奏者太多的肢体语言反而会干扰听众。” 

因此,下半场 《山上》音乐会将关掉灯光,营造全黑现场,并且没有乐谱,完全靠乐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乐队与观众之间的能量互动以及乐器间的旋律呼应即兴完成。

演出信息

时间:2020年12月15日(周二)19:30

地点: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邱晓琳

编辑:朱蓉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