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10岁的少年爬上山头,安静地望着山下的风景,随即下山祭拜已逝多年的父亲。
另一边,少年驱车从宁夏来到北京,脸上挂着一抹高原红,睡醒后呆呆地望着窗外陌生的风景。
不久后,他们在北京市郊的爱心棒球基地发生交集。
影片开头的小双。
这是《棒!少年》的开头。
该片记录了十余名少年通过棒球叫板命运的故事,2020年斩获FIRST 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豆瓣评分高达8.7分。
近日,《棒!少年》导演许慧晶来到广州作分享。
三年前,许慧晶三十有余,刚有了孩子,正面临从业十年的创作瓶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爱心棒球基地,了解情况后的第二天便开始了拍摄。
在这里,孩子们每天上午在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下午在基地训练。他也跟着一起,一眨眼就是一年半。此后,又花了一年半,沉淀下来理解他们的生活,浓缩在一部108分钟的影片中。
许慧晶来广州分享。
基地棒球少年背后的生存困境
基地中,孩子们穿着棒球服,奔跑、投球、接球,充满朝气,乍一看宛如一群在学习棒球文化的精英子弟。
但在他们身后,却藏着一个悲伤的童年。“来到基地的孩子中,十有八九不愿意离开家里。但这条路并不是他们自己选的,而是一个家庭在某一时期内最好的选择。”许慧晶说,相对于留守儿童,他们更像是“困境儿童”。
影片主角梁正双,又叫小双,是棒球队的主力投手,练习棒球已有两年,出生前父亲便突发脑溢血去世,母亲生下他后不知所踪。他被伯父养大,还有一个哥哥,因为家庭无法负担,只能送给他人抚养。
胆小、不阳光是队友对他的评价。中场休息时,很多人围着教练玩耍,小双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休息区的破沙发里,玩着一个黄色的小恐龙。他忧郁的眼神,一下子打动了许慧晶。
另一个主角马虎。
另一个主角叫马虎。
起初,许慧晶按照群像的方式拍摄,但由于群体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秩序,即便跟拍了不少人,心里依旧觉得没底。
直到第二次拍摄,队里来了马虎,刚到一两天就把基地搞得鸡飞狗跳。倒立、翻跟头、唱歌跳舞……有些“匪气”的马虎身体素质非常好,翻了两个跟头便征服了到宁夏招队员的爱心棒球基地教练、清华大学棒球队创办者之一郭忠健。
这个“入侵者”的出现,也让许慧晶感到惊喜。“就像一根树干把所有人都串联起来。”
虽然性格迥异,但马虎的遭遇和小双相似。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和父亲吵了一架,就此去了新疆,父亲在城中卖羊肉串极少回家,他被奶奶养大。
刚到棒球队,脱离了以往自由散漫的生活,他有些不习惯,总是一个人站在棒球场外,看队友在场内训练。因为太调皮无法融入集体,球队要去上海参加活动时他被一个人留下训练。
影片中,马虎和小双的首次交集来源于一次冲突。马虎对小双说,“你爸爸在那儿挂着呢”,小双特别生气,狠狠地把他揍了一顿,不愿意和好。
这之后,马虎的样貌开始变得丰富,脆弱和柔软的一面开始浮现出来。而小双也逐渐在训练中变得坚毅,战胜自己脆弱的性格,成为一名优秀的投手。在一次次历练中获得了成长。
期望通过棒球改变少年的命运
马虎和小双所在的爱心棒球基地由孙岭峰在2015年创立。2008年,他曾作为国家队一员参加奥运会,取得第八名的成绩,成为中国棒球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基于自己的人生轨迹,他期望通过棒球改变贫困少年的命运,也期望以此让棒球这项运动为大多数人所知。
基地的主教练是孙岭峰的师傅张锦新,从事棒球培训已有四十多年,曾带领中国少年棒球队获得过四次世界冠军。
张锦新(右二)和孩子们。
虽然有了团队,但基地的运行仍面临诸多阻碍。
棒球是世界第三大体育产业,但在中国却是一项边缘的小众运动。《中国棒球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5)》显示,中国目前仅有50块普通棒球场,注册球员一千余人。
孙岭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队员的年龄结构参差不齐。
在许慧晶参与拍摄时,基地一共15个人。加上青少年一般打的是U12组,年龄段需要控制在10岁到12岁之间,连凑齐一个队都很勉强。
“像马虎那种,刚来就面临超龄问题。”许慧晶回忆,当时,郭忠健去宁夏对接当地民政部门,想找8到10岁的小朋友,但挨个测试后,很多家庭不同意,只剩下马虎和另一个孩子。当时马虎的年龄偏大,他实际上有点犹豫,但无奈原先约定的小朋友都反悔了,不接的话等于白跑一趟,只能把他接到北京。
其次,便是场地问题。影片中,孩子们的训练场仅仅是铺上了塑料草皮的长条形球场,并非标准的棒球场地,打的比赛也仅仅只是半场。
后来,美国“小马联盟”得知中国有这样一支特殊的棒球队,邀请他们到美国代表亚太区参加世界级少年棒球比赛。
可当时基地所在的村庄因为安全隐患,要求出租屋清退人员,否则就停水停电。教练只能带队前往广东中山冬训,队员们才获得了一个相对标准的训练场地。
在中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训练。离开那天,他们对着空旷的棒球场鞠躬,大声地说:“再见场地!”“谢谢场地!”
这一幕也成了影片中的一个小高潮。
在去美国比赛之前,基地还面临着拆迁等问题,不得不四处寻找下一个合适的场地,孩子们也出现了些许情绪波动。张锦新安慰他们说,去美国之后好好比赛,拿一个名次回来比什么都重要。虽然是安慰,实际上给了孩子们更大压力。
在美国参加比赛时的小双。
正式比赛时,马虎还有几个队员都超龄了,胳膊受伤的小双成了绝对主力。一开始,队伍以1:0的分数领先,但因为投球失误,对方连续回本垒得分,最终没能在美国的世界级少年棒球比赛中取胜。
最后,小双哭了,泪水中带着失败的遗憾和自责。
创作要无我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从美国归来后,许慧晶便开始了影片的后期工作。剪辑团队以周浩、孙曾田、顾桃为顾问,徐小明、廖庆松、周强三位华语电影著名“剪刀手”为指导。
虽然拍摄时,主角已慢慢浮现,但要将六七百个小时浓缩到108分钟仍是一种考验。这项工作进行了一年半,从粗剪的4个多小时到2个小时的精剪,重复调整了四十余遍,最终选择了双主线呈现。
在许慧晶看来,马虎和小双像社会的两种性格,一个需要被驯化,融入团队,放下自我;一个需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战胜原生家庭中的自己,建立自我。“完全用马虎或者小双的视角来做,可能会带来两个极端,而双视角可以使观众更容易共情。”
纪录片不仅仅是现实的素材,更反映了深层的真实。“对于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发掘和创造能力,要有足够的基础理解拍摄的人物。”在许慧晶看来,纪录片拍摄最忌讳先入为主。如果刚开始就带着问题,到了第二、三次就很难拍下去了,因为赋予拍摄对象太多。
在过往的十几年里,他不断提醒自己:“要无我,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我们就像一个容器,把自己放空,再把拍摄的东西消化掉,只留下好的或精华的东西吸收到影片得结构或关系里。”许慧晶表示。
影片中,孩子们的纯真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比如马虎直视镜头,说的那段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马虎,来自十字路口。走丢了,然后就被棒球爱心基地捡到了......”
“那是马虎自己的表演。”许慧晶笑道,有个摄像机放在那,谁都想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时间一长就忘了、习惯了,也不想控制了。“所以说纪录片制作周期要长,要给大家更加适应的过程。”
小双在家乡的山上。
然而,棒球比赛失利的半年后,许慧晶突然得知小双从基地偷跑回了老家,不愿回去,还跟二伯还大吵了一架。
为什么要出走?他问了教练,得到的答案是:小双的二伯得了胃癌,他想回去照顾他。他又问小双,小双说这是一个秘密,不能讲。
带着这个疑问,许慧晶重新开始影片的剪辑:孩子们来学棒球对于一个家庭是最优解,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到底需要什么?
有一段时间他放弃了所有的可能,把自己放入一个绝境来理解小双。最终,他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亲情的陪伴。
“不管他出生的地方,或者他的亲人能够给他带来什么,那是他可以自由呼吸、大声呐喊的地方,那是属于他的世界。”许慧晶说。
最后,小双再次站在山头上,这个山仿佛象征着他的家乡,以及他的精神支柱,与影片开头相呼应。
中国纪录片市场仍未形成气候
2005年,许慧晶抱着尝试的心态涉足纪录片领域,十几年来一直关注乡村题材。
“前两三部作品,更多的是解决自身的问题。”许慧晶说,了解了自己的来处和去处,他开始从第三方的视角理解身边的人和文化,也因此面临着从业十年的瓶颈。“即便纪录片关注的大多是社会议题,但很多时候艺术不能解决问题,只能提出问题。”
《棒!少年》像是一个转折。自此他改变了以往主观呈现的形式,在纪录片中展示更多元化的真实,从而引发大家的共情和开放的思考。
在此背景下,他也开始尝试记录一些解决问题的人。“体育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口。”在遇到爱心棒球基地的第二天,许慧晶便带着团队开始了拍摄。“因为跟孩子们有一些共性,都来自于农村,他们是体育生,我是美术生,很清楚未来的路径是什么样子。”
许慧晶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给予一些帮助,让他们真的通过棒球改变生活。“而不是说大家短期地关注一下,过两天就没有了。”
导演许慧晶和影片主角小双。
延续对乡村题材的关注,许慧晶还准备将触角伸入城乡关系,纪录一些在乡村生活的城市人。他透露,新片记录了一个来自城市的大院子弟,在城郊开辟了40公顷的盐碱地种大米,通过网络售卖。
许慧晶认为,在乡村日趋“空心化”的现在,仿佛成了一个乡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纽带。随着类似的人越来越多,农村里的一些问题可能也会得到一定解决。
历时三年,《棒!少年》宛如在夹缝里出生并在爱奇艺和CNEX的帮助下成功上映。但许慧晶认为,现如今的中国纪录片市场仍未形成气候,资金、合作方等方面的问题依旧存在。
“现在很多纪录片没有投资,一年没有几部片能牵入发行。”许慧晶表示,通过十年积累,纪录片形成了初步的观众基础,还需要一些好的作品。现在美食类、新闻专题类纪录片市场火热,但真正的纪录电影很少,一年只有几部,上映的更很少,形成不了气候。“如果哪天能有十几部上映,才能形成纪录片电影的士气。”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陈卓睿
编辑:王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