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是华人华侨从海外寄回家乡的一种特殊邮传载体,集书信和汇款于一体,广泛分布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海南等地。广东汕头话剧团以侨批文化作为背景,耗时2年创作了大型潮语话剧《风雨侨批》,其中还融入了潮剧、工夫茶等潮汕文化元素。该话剧于2017年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三等奖”的荣誉。
“批一封,银二个。”12月17日晚,这部关于侨批史的潮语话剧走进“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的礼堂,演绎潮汕侨批业在抗战时期坚守自救的过程。2个多小时的演出换来了全程持续近10分钟的掌声,有人大声叫好,有人现场流下热泪。当晚共有1500余师生到场观看,包括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莘莘学子。
演出前,南都记者专访了该剧编剧之一、总导演、著名话剧演员赵曙光。他告诉南都记者,为了创作,他们曾找到当年开侨批馆的家族和批脚(派送侨批的人)的后人了解当年接批送批的情况。赵曙光谈到,至今,这部话剧的演出都不是商演,要么向观众赠票,要么受邀演出,旨在培养更多潮语话剧的受众。该剧还曾在泰国上演,引起在泰侨胞尤其是侨三代、侨四代的共鸣。
赵曙光接受南都采访,谈《风雨侨批》创作。
【南都对话赵曙光】
七易其稿创作侨批题材话剧,获广东省艺术节奖项
南都:为何选择汕头侨批题材进行创作?
赵曙光:侨批和普通信件还不一样,从清末民初开始,海外华侨通过“水客”和侨批馆等民间机构,从海外寄回家乡侨批。当时多少潮汕人就靠着这一封侨批与海外的亲友建立联系,并且靠着侨批的钱款过日子。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侨批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大量原生态的侨批史料承载了大量早期海外华人的家国故事,不仅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变迁、世代更替的鲜活记忆。这对于潮汕人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自然也是我们潮语话剧创作的绝佳题材。
南都:整个创作过程花了多长时间?
赵曙光:2015年末,我和编剧陈继平老师开始采风,跑到汕头侨批文物馆了解史料,考察侨批馆旧址。陈继平老师还找到当年开侨批馆的家族和批脚(派送侨批的人)的后人,向他们了解当年接批送批的情况。
有了史料和侨批商后人的口述,我们对整个时代大背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基于此在进行剧本创作。花了近一年,我们才写完初稿,后来又请了中国著名剧作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郭启宏老师,以及国内戏剧界的专家、研究潮汕文化的学者等专业人士对我们的剧本进行研讨指导。整个过程剧本修改了7次。
直到2017年11月,这个作品《风雨侨批》才搬上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舞台,最后拿下了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得“优秀剧目三等奖”的荣誉。
潮剧刀马旦串全场,导演也是演员
南都:我们看到话剧中还呈现了侨批文本的一些细节,比如画“狗”和“鳖”的由来。
赵曙光:是的,有一些侨批的文本是从侨批文物馆参考而来的,也有一些是民间流传下来的。画“狗”和“鳖”就是民间流传的一个故事。过去有人要寄批回家但不识字,又不想找人代笔,他就在批上画画,画了4只狗和3只鳖。在潮汕的家眷收到批就知道随批汇来的是60个大洋,因为潮汕话中,狗就是“九”的谐音,鳖就是“八”的谐音,四九三十六,三八二十四,加起来就是60个大洋。
南都:这一次你出演了“侯三”这一角色,你是如何把握的?
赵曙光:侯三是一个“墙头草”、“变色龙”,军阀时期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地方军官,抗战时期,他就是“维持会”会长。这就是个欺软怕硬、遭人憎恨的角色,但除此之外还有太多细节值得我去剖析刻画。
赵曙光饰演侯三。
所以在这部戏的第七场——侯三和批馆老板高友信的对话,我们就把侯三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直接揭露出来。侯三这棵墙头草不断为自己找靠山,在他看来这是他的本事,也是迫于生计,因为他要保障一家老小的温饱。这在他个人的理解上是没错的,但从公序良俗和社会道德规范上来说,这就是耻辱。
人性有良善的那一面,也有幽暗的那一面,而话剧的魅力之一就是将人性幽暗的一面赤裸裸地撕裂给观众看。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剧情走向告诉观众,如果人没有遏制自己幽暗的一面,最终不会有好果子吃。
南都:剧中展现了潮汕人高友信在民族存亡之际肩扛道义的家国情怀,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赵曙光:剧中高友信就是一个侨批馆老板,他从商视信誉如生命,每一份侨批都要准确送到侨眷手中,一张从父辈留下来的死批(侨眷失联的侨批),他始终坚持寻找从未放弃。热血的儿子不顾危险开辟新驿道抗日救亡。不问政事的高友信出于诚信,护送抗日物资,最终成为英雄,也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从潮汕人的经商历史来看,虽然他们不关心政治,但是潮汕人很有“自己人”的意识,也就是抱团互助,会在艰难时期彼此帮扶,哪怕漂洋过海。剧中呈现的抗日环境里,华侨和侨批馆联合抗日的剧情是契合历史背景的。
南都:话剧中还呈现了潮剧的元素。
赵曙光:这毕竟是一部描写潮汕历史故事的话剧,而潮剧是重要的潮汕文化元素。所以在剧中,我们特地加入了潮剧刀马旦“穆桂英”作串场衔接,作为对剧情的发展作了铺垫和预示。
话剧用潮剧刀马旦“穆桂英”串场。
免费送票培养潮语话剧观众,曾赴泰国演出
南都:潮语话剧较为小众,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赵曙光:和汕头话剧团上一部潮语话剧《大潮商魂》一样,《风雨侨批》得亏政府资金帮扶才能走下去的。我们的话剧得到省、市文化部门及相关领导褒奖,但受限于潮汕观众对艺术话剧的认知程度,很难在商演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我们连门票均价100元的商演都没有信心。所以目前多为政府购买、惠民演出的形式。
潮语话剧的观众需要培养,免费送票义演、受邀巡演也可以算是培养潮语话剧观众的方式吧。只要让观众走进剧场,我们的剧就不会让你中途走掉,一定会让你看到最后。
南都:这部话剧涉及到海外侨胞,有没有一些“走出去”的经历?
赵曙光:好的题材剧作总有机会让外界各大机构看到。我们曾多次把潮语话剧带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去年,我们也曾受邀把《风雨侨批》带到泰国演出,引起在泰侨胞尤其是侨三代、侨四代的共鸣和好评,我想这部剧在泰国上演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华侨后代在话剧中找到了对“根”的认同。
这次我们受邀把《风雨侨批》搬上暨南大学的舞台,接下来还会去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继续巡回演出。
南都:你认为此次在暨大上演《风雨侨批》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赵曙光:这部话剧旨在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现场,体会早期远赴海外奋斗的华人华侨的乡愁和奋斗史,传播海外中国人最早的、最鲜活的“中国故事”。而暨大是一所与华人华侨有着深厚渊源的高校,所以《风雨侨批》走上暨大的舞台自然有着特殊的意义,“侨”就是话剧《风雨侨批》和暨大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视频/摄影:南都记者 李琳 实习生 徐青菁 黄杰俊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