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国家发展论坛发布“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2020”,中国创新创业活力版图呈现南热北冷、中部崛起两大趋势。
该指数表明,沿海东部和南部位列中国创新创业活力版图第一梯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是创新创业高地,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位列全国三甲,上海市位列全国第五位。
而北方和西南处于第三梯队,北方地区仅山东省和北京市位列全国前十位。山东省表现强势,位列全国第四位,北京市则掉出全国前五。该指数认为,天津市“不温不火”,东三省仍“未见暖意”。
位列第二梯队的中部地区崛起势头强劲,安徽省和河南省排名“挤进”全国前十。自2014年起,中部地区创新指数历年平均得分持续提高。
北京市跌出全国前五
该指数发现,中国的创新创业活力版图明显地分为三个梯队——沿海东部和南部处于第一梯队,中部处于第二梯队,北方和西南处于第三梯队。
中国创新创业活力地图。
省级层面,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创新创业高地。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位列全国三甲,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位列全国第五位。
相比之下,在全国31个省份中,北方地区仅山东省和北京市位列全国前十位,其中,山东省表现强势,挤掉京沪两强,位列全国第四位。该指数还发现,北京市虽然在人均指数和单位面积指数层面与上海市是“双子星”,但总量指数呈下滑态势,本年度掉出全国前五。北方地区的河北省、天津市的表现继续“不温不火”,东北三省则仍未见“暖意”。
省级排名情况。
地级市层面,南北方地区差距更加明显。南方地区的城市中,深圳市在城市层面是无可争议的创新“引领者”,总量指数排名第一位。总量指数得分上,广州市和杭州市紧随其后,得分均超过99分,苏州市位列第五位。南京市、东莞市和宁波市也跻身全国前十位。此外,佛山市、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嘉兴市等均进入全国二十强。北方城市中,仅青岛市表现抢眼,位列全国第六位,但与南方城市相比显得“孤木难支”。
县级层面,在百强县中,江苏浙江两省占据了创新创业全国百强县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北方表现不佳,在总量排名百强县前10名中,北方县只有1个;总量排名百强县前30名中,北方县只有4个;总量排名百强县中,北方县只有21个 。
在南北方创新指数历年平均得分方面,北方38分,南方62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南北差距在拉大,如果去掉北京差距更大,可以说是南热北冷。”报告发布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张晓波表示。
南北方创新指数历年平均得分显示,南北差距在拉大。
安徽省和河南省“挤进”全国前十
该指数还表明,中部崛起势头强劲。
从省级层面的指标来看,中部地区的安徽省和河南省“挤进”全国前十,分列第八和第十位。湖北省、江西省和湖南省表现同样稳健,分列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四位。人均指数层面,江西省、安徽省排名靠前,分列全国第十一和第十二位。
从城市层面的指标来看,中部地区武汉是、合肥市、郑州市、长沙市、芜湖市、太原市、南昌市、赣州市等八个城市入围全国地级市五十强,其中安徽省、江西省均有两个城市进入五十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继续跻身前十位,位列全国第九,合肥市和郑州市表现亮眼,分列第十四和第十五位。分项指标方面,合肥市发明专利指数位列全国第八位,郑州市商标指数排名全国第六位。
“如果看一下2018年-2019年各省创新排名提高的县(市)数目,可以发现,河南、山西、四川这几个中西部人口密度高的大省,县排名提高的数目最多。”张晓波称,“在中部地区创新指数历年平均得分方面,自2014年也在持续提高,这也意味着中部创新创业在崛起。”
中部地区创新指数历年平均得分自2014年起持续提高。
张晓波介绍,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实行年度发布制度,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龙信数据合作创建,实行年度发布制度,自2016年首次发布以来,至今已是第五次发布。
本次发布的指数基于2019年指数的编制方法与指标体系,覆盖了自1990-2019年的29年间全量企业数据,指数包含获得新建企业数目、风险投资、吸引外来投资、吸引风险投资、专利授权数量和商标注册数量在内的六大维度,能够判断各地创新创业的绩效、特征,及时诊断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为创业者、投资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和现实依据。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