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大聚焦百姓期待 推动“学有优教”
今年9月开学后,张先生孩子就读的二年级班级人数由原来的58人降到了50人,班上另外8名同学通过抽签形式组建新的班级。这是惠州多举措消除义务教育56人以上的“大班额”,全力保障学位供给的一个缩影。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冉接受记者采访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关心关注民生,增加教育学位供给问题已成为市人大关注的重要民生实事。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王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人大常委会督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加大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力度,大力扶持民办义务教育,推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抓好落实,不断增强惠州市民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义务教育“大班额”明显下降
日前,惠州市人大听取和审议了《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各学段学位供给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到,惠州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校和职业教育学位供给,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增加优质学位供给。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计划和普通高中三年攻坚计划等,惠州初步构建起了以“三个计划”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学位保障体系。
惠城区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其中:全市每年新增幼儿园60所以上,新增学位2万个以上。实施新建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计划,每年新增公办学位2.5万个……截至2019 年底,惠州有各类学校 1645 所,基础教育在校生116.7万人,基础教育学位122.1万个。对比各阶段在校学生,惠州各学段学位供给在总量上能够满足群众需求。
《报告》指出,虽然学位总量上有富余,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乡村学校在校生急剧减少,出现“乡村坐不满、城镇坐不下”的现象,城乡学位供需倒挂,大班额问题凸显。具体来说,全市学位最紧缺、大班额最突出的县(区)是惠城区。
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毛少琼接受记者采访
惠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毛少琼介绍,惠州学位紧张主要是区域性学位紧张,集中在中心区、中心镇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通过一系列举措,惠州全力增加学位有效供给,全市义务教育大班额由2018年的14.8%下降到2019年底的7.8%,2020年将控制在1%左右。接下来,惠州市教育局将根据各个区域人口增长的情况,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增加更多学位,同时加大教育的改革,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报告》提到,接下来惠州要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是解决义务教育学位供给的第一责任人,每年把落实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新增义务教育学位、消除大班额等主要指标纳入年度县(区)党政正职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进一步压实县级政府保障学位供给的责任。
八中高中部力争2022年招生
在普通高中方面,随着惠州快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学位日益紧缺。目前全市初三、初二在校生分别是7.9万人、8.4万人,预测近几年参加中考的考生逐年增加,每年需增加普通高中高一学位4000个以上,才能基本满足考生入读普通高中的愿望。
不仅如此,各县(区)普通高中学位供给不平衡。惠城区普通高中学位紧缺问题尤为突出。根据预测,今后每年中考考生将增加近2000 人,每年需增加普通高中高一学位近1000个,才能保障惠城区中考生入读普通高中刚性需求。
在2020年惠州两会期间,余丽敏等12名惠州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新建惠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以便解决市中心区高中学位不足的议案》(转建议)。他们认为,要缓解2021年以后市直高中学位紧缺问题,应尽快另行择地建设惠州市第八中学全寄宿制的高中部。
针对这一建议,惠州市教育局今年6月进行了答复。新建惠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项目已经列入《惠州市2020-2022年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储备项目)。该项目力争于2021年将储备项目向建设项目推进,惠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计划在2022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学生,以解决惠州市特别是惠城区普通高中学位紧缺问题,满足群众对入读普通高中的愿望。
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高中学位需求,惠州强化对全市高中学校的统筹。通过扩大班额标准,适度扩大现有公办学校招生规模,推进县(区)公办普通高中全市招生试点,新增一批民办高中,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招生补录等一系列举措,增加高中学位供给。今年全市近6成中考考生入读普通高中。
此外,《报告》还提到,在“十四五”期间,惠州计划至少再新建一所市直公办普通高中。同时,强化市级对各县(区)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学校的统筹,指导各县(区)结合本辖区初三毕业生增长情况,有序推进各县(区)新建、改(扩)建高中学校。
如何增加优质中职学位的也是眼下惠州学位供给的重要一环。目前,惠州全市有中职学校25所(公办10所,民办15所),技工学校9所。截至2019年底,中职、技工在校生人数共76814人。
近年来,由于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中职招生人数下降,惠州优质中职学位大大减少,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降低。在现有的15所民办中职学校,只有3所学校拥有自有场地,其他学校均以租赁办学场地的方式办学,办学条件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
对此,《报告》提到,要以“市直公办引领、扶持县(区)公办、推动民办达标”为总体目标,增加中职学位,尤其是增加优质学位。通过加大向各县(区)中职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依托市属高职院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对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等方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人大建议:
督促新建小区预留教育设施用地
经过深入各县(区)调研和认真分析,惠州市人大在《关于全市各学段学位供给情况报告的初审报告》(以下简称“《初审报告》”)提到,要加强教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力度,确保教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审批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的效率。
惠州市第一小学校园
其中提到,各级政府要强化规划引领,继续结合省市要求,在科学预测学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地区幼儿园、中小学学位配置,并调整优化布局,完善现有教育设施建设规划或新编制“十四五”教育设施建设规划,实现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协调统一。
“现行市财政对惠城区建设公办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每所学校补助额度偏少,而惠城区财政对教育的再投入压力较大。”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提高对惠城区建设学校的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惠城区新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资金分担新机制。
具体到小区学位配建政策方面,《初审报告》提出,要尽快出台实施《惠州市住宅项目配套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所建小区教育设施规划配建移交等各项工作,有效督促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规划要求预留教育设施用地,并按标准和规划要求与小区楼盘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交付使用。
同时,要开展新建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专项检查,通过切实摸清未按规定建设、建设后挪作他用以及未移交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数量和原因,及时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和出台的政策措施,开展好治理整改工作,使新建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初审报告》提到,要引导扶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发展。坚持依法治教,强化民办义务教育规范管理,鼓励和支持举办高端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从严控制低端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进入,现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应力争在近年内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
惠州市人大代表、东耀教育集团董事长卢清著接受记者采访
惠州市人大代表、东耀教育集团董事长卢清著认为,民办教育是惠州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前教育为例,目前惠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已经超过80%。可见民办幼儿园不仅可以缓解学前教育学位紧张,还可以提供“普惠”“优质”学前教育,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初审报告》还提出,以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推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尽快全部达标。同时,积极推动各民办中职学校依法依规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发展,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职业特色。
采写:南都记者蔡雯 王诗媛 通讯员 杨为高
编辑:王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