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活动预告 | 彭家河带你走进城市化背景下的川北乡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转载2020-12-30 12:04

不管我们生于城市,亦或来自乡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乡愁;不管我们的“外壳”如何坚硬,当我们触碰到“故乡”时,往往会柔软下来,感性十足。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

这个“故乡”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更多是历史与文化、人生与情感层面的。共同的成长背景、相似的成长经历,会让一代人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不约而同地频频回头,以自己的童年为起点,回望这一路“逝去”的风雨。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

彭家河笔下“逝去”的景物,就如同他的散文集《瓦下听风》中所呈现的意象。不过与许多作家写“人情”的逝去不同,彭家河主要写“物”的,写那些与人情相隔、相远的事物,这带来其“逝者”的独特性。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王兆胜如此评论彭家河的散文,“彭家河的散文写得很平静,有时候达到了宁静致远的程度,他虽然也写城市生活,但基本停留在对乡村及世界的‘边角’的烛照上,他仿佛手拿放大镜和显微镜,在极耐心地观照并透视着,所以极得细密与隐含之致。这在《镜像》《捕风者》和《光的阴面》等文章中都有表现。”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

读彭家河的散文仿佛进入一个童话世界:作者就如同一个孩童,他旁若无人地用一些陈旧的玻璃碎片,对着光折射世界人生的斑斓,并将影子投射到依旧斑驳的古旧城墙上。表面看来,这与现实的人生距离甚远,也没什么热闹与喧嚣可言,但是,彭家河的散文却有影有痕,在无声的回音壁上自由书写着一个时代的过往、历史的图景、人心的变动,以及人情、生命、天地之道的启迪甚至劝诫。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


【图书介绍】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

《瓦下听风》是一部关于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转型、农民命运、农业发展的个人散文集,笔力沉实,笔法独到,通过对川北乡村风物的书写,生动地刻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切片。全书分“乡村进化史”“城市心灵史”“大地编年史”三辑,是“2013年度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作品”,曾入选《生活周刊》2017年度书单,首都图书馆“2018年城市荐读书目”,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第27届全国孙犁散文奖等。书中文章均在全国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多篇文章选入全国中学生语文试题。全书可扫二维码收听。 

【嘉宾介绍】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


彭家河,作家,四川省南部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散文集《在川北》《瓦下听风》《湖底的河流》。曾获四川文学奖、孙犁散文奖等。《草木故园》《瓦下听风》《锈》《湖底的河流》《远去的乡村》《捕风者》《怀念麦子》《水边的芦荻》《一棵树的世界观》等多篇文章被采用为中学语文试题。

【本书特色】

获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2013年度)

入选《生活周刊》2017年度书单(2018年1月)

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2018年)

入围首都图书馆“2018年城市荐读书目”

获第27届“东丽杯”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2018年)

书中文章《草木故园》《瓦下听风》《锈》《远去的乡村》《捕风者》《怀念麦子》《水边的芦荻》《米》等多次进入全国多省市中学语文试题。

著名评论家王兆胜作序,鲁迅文学奖得主穆涛等推荐。

这是一本中学生必备的课外读物:全书多篇文章仍是多省中学语文试题;这是一本了解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观察笔记;平静冲淡的笔调和心态引起读者广泛共鸣。

全书文章由专业播音员朗读,可扫码收听。

IMG_4007.JPG


编辑:黄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