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尔·卡丹,映射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面镜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转载2020-12-30 17:24

12月29日,意大利裔法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在巴黎逝世,享年98岁。

被称为“第一位来中国的欧洲服装设计师”的他,与中国有许多不解之缘。皮尔·卡丹与他的品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变迁。

2.jpg

1979年,皮尔·卡丹身穿黑色大衣、围着围巾,走在长安街上,与身边穿着军绿和藏蓝的中国人,形成了强烈对比。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国门打开,带来“三来一补”等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同时冲击着中国人吃穿住行方方面面的生活观念。皮尔·卡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当1978年中国的大街小巷还都是满眼的军绿和藏蓝,皮尔·卡丹看到了冰雪消融下春潮的涌动,“一个拥有10亿多人口的国家,就是给每一个人衣服上订10个扣子,就是100多亿个,那是多么大的市场啊!”

3.jpg

1979年,法国模特Maryse Gaspard穿着皮尔·卡丹长裙在长城上起舞。

1981年,在北京饭店第一次举办对外时装表演;1983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举办皮尔·卡丹国际产品展销会;1985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中国最大的时装表演,一万多人观看……在改革开放最初10年,皮尔·卡丹透过展销会、时装表演等打开了中国市场的知名度与销路,也传播着关于服装的“美学概念”,促进唤起中国人对于装扮自己,对于美的爱好与向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释放,世界工厂初具雏形。皮尔·卡丹与时俱进,又逐步布局服装在中国的直接生产与销售。1988年,皮尔·卡丹与意大利GFT国际公司签署了皮尔·卡丹在中国大陆最大的代理合同——男装代理合同。由GFT国际公司与天津纺织集团、中信集团共同成立的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成为了中国最早生产和销售皮尔·卡丹男正装系列产品的公司。在中国直接生产,生产成本最低,离中国市场最近,实际是市场规律的使然,也是对外开放不断迈开步子、改革体制机制的结果。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遍地开花,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连接互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一只“领头羊”敢闯敢试,带动的是外商纷涌而入。随着皮尔·卡丹开拓中国市场获利,各大服装品牌、奢侈品牌纷纷进驻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卡地亚落户中国,路易威登在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分店,登喜路也进驻中国;随后,爱马仕和古驰闻风而来。皮尔·卡丹从“唯我独奢”到退居二线,它当年的“后来者”如今成长为强劲对手。一批国内本土服装品牌同样迅速崛起,与国际服装品牌在国内市场一较高下,并且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激烈竞争中,皮尔·卡丹也在求新求变,面向年轻人主打青春牌,拥抱互联网开发线上量体私人订制平台等,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4.jpg

2019年,皮尔·卡丹在秦皇岛以“无限演变”为主题举行时装发布会,面向年轻人推出全新系列产品。

故事胜于逻辑。回过头来看,皮尔·卡丹进入中国40余年背后,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由小到大、走广走深、活泼泼的历史进程。一个又一个“皮尔·卡丹”见证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让“皮尔·卡丹”们享受着开放带来的“红利”,发展了企业自身。这样的互利共赢,正启示着我们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创造更多外企与中国的精彩故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