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南方都市报发起2020广东公安新媒体矩阵榜单系列活动,对话广东公安新媒体人,剖析优秀传播案例,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东公安新媒体发展新路径。
作为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指挥中心新媒体主编,陈骧见证了“珠海交警”微信号从40多万跨越到140多万粉丝的历程。
对陈骧而言,每一篇稿子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采写到发布后的粉丝反响,每一个步骤都是她和团队关注的重点。最让她感到自豪的,却并非阅读量或点赞量最高的稿件,而是对文明交通的宣传。“当看到这种文明交通的景象得到广泛粉丝,或者是司机的认同,我就会觉得自己虽然在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岗位上,但我对珠海的交通,可能多多少少有一点影响。”
粉丝从40万到140万
“‘珠海交警’新媒体平台是以‘1+n’的操作模式运作,即以‘珠海交警’的微信公众号为核心,加上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各大平台,主要的新闻素材来源于微信采编。”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指挥中心新媒体主编陈骧向南都记者介绍,她们会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将微信的原创素材分发到其他平台,如微博以图文为主,而抖音平台则会选择有视频的内容,将文字融入到视频画面里,时长不超过1分钟。
陈骧2015年3月入职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当时作为交通安全宣传员被分到拱北大队。那时候,她的工作还是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到学校上课,开展现场活动等,也会向指挥中心编辑部供稿。2016年7月,陈骧到了车管所学习科室知识,锻炼了半年左右。2017年2月,陈骧正式调整到编辑部里面担任“珠海交警”新媒体主编。
这段经历对陈骧而言是宝贵的,“我在基层所能学到的东西和通过电话跟民警沟通学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陈骧告诉南都记者,她到事故现场、违法现场、窗口等地,去了解市民的问题,了解他们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实操内容为陈骧日后运营新媒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6月,“珠海交警”微信开始运营。陈骧刚接手“珠海交警”时,粉丝只有40万左右。彼时,交警的官方公众号尚处于探索阶段。“当时有很多交警开了微信,但是不常更新,我们就乘着那一段时间的势头,拼命把原创做好。”陈骧回忆,除了上级领导确定方向以外,珠海市民也给公众号的初期运营带来了很大帮助。
“刚来的时候,我们特别留心的一句话就是‘粉丝点菜,交警执法’。”陈骧说,她们会积极地与粉丝进行交流互动,应粉丝要求做一些业务上的调整,比如利用官方宣传倒逼业务部门执法。
“当时珠海市民最讨厌的违法行为之一就是远光灯违法,无论我们发交警的执法、政策,还是事故违法等内容,总有粉丝在后台留言,让交警查远光灯。于是,我们应粉丝要求,开展了一场远光灯的执法宣传。”陈骧发现,与粉丝的交流不仅拉近了公众号与粉丝的距离,而且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珠海交警”微信号拥有强大的服务功能,可以网上预约、交罚缴费等,也由此锁住了一大批粉丝。
随着粉丝量涨起来的,还有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数量。公众的注意力逐渐被今日头条、微博等更多平台分流。陈骧意识到,想要形成传播力和影响力,必须要扩大宣传面和传播形式。2018年前后,陈骧及团队在头条号中加入了直播元素。“因为挺多人不知道交警在干什么,我们开一场直播,让市民真真切切地看警察如何执法。”2019年,陈骧及团队还会定期在一些节假日点上拍摄交通安全的视频,如《月满情侣路》《生命速递》《风过海》等,穿插在日常的宣传中。
截至目前,“珠海交警”微信粉丝突破141万,屡屡获得各类省市乃至全国的奖项。
“每篇稿子都像自己的孩子”
从40万到140万,陈骧及其团队见证了100万粉丝量的跨越,编辑部人员也由原来的5人发展到后来的7人,原创文章逐渐增多,新媒体平台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是一个团队的。”陈骧回想起了每年的台风天,她和同事都是带着洗漱用品在办公室里过夜。尤其是2017年的台风“天鸽”期间,陈骧回忆,台风来之前需要宣传安全知识,登陆过程中需要稳住市民情绪,台风过后,产生了大量因倒下树木拦路而逆行的罚单,陈骧和同事跟在交警背后,记录他们如何撤销、免罚。
对她而言,每一篇稿子都花了心血,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以最近出炉的金琴快线和洪鹤大桥开通的报道为例,在开通之前,陈骧和同事们就要对文章进行策划,敲定大方向,并到现场勘察。“我们到了现场后发现,这条路可能并不是那么好走,因为桥还未开通,导航亦未开。后来我们决定要以我们的角度去看这条路怎么走,拍摄剪辑一个视频。”从前期准备、查探情况、策划、拍摄,以及回来后的原素材整理、采写,给专门部门审核,二稿、三稿地调整,最后编版,再审核,到发布,整个过程有一周左右。
“我们会很珍视每一篇稿子,从它的雏形,到它改下来,一直见证到粉丝的反响,我们都在关注。”陈骧说。
交警的宣传范畴说小不小,说大却也不大,以陈骧的经验,他们能碰到的交通违法也不过那几桩。以酒驾为例,十篇里几乎有三四篇是酒醉驾。“但我们每一篇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她告诉南都记者,她们要做的就是在同一个违法行为里找不一样的地方,“就算是酒醉驾,两宗违法间绝对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把这个不同点与粉丝关注点,尽量靠近,粉丝才会有兴趣点进文章查看。这是在微信文章采写中,我们常用的做法。无论多么相似的案件,我们都要找到它的不同点和普法点去采写稿件。”
而让陈骧感到自豪的却并非阅读量或点赞量最高的稿件,反而是关于礼让救护车的宣传。宣传是不定期的,但每一回采写,陈骧都有所触动。“你会很有感情去写这些东西,当看到这种文明交通的景象得到广泛粉丝或司机的认同,我就会觉得自己虽然在一个别人看不到的岗位上,但我对珠海的交通,可能多多少少有一点影响的,那时候就会觉得有一点感动和自豪。涉及文明交通这一类稿子,我都比较引以为豪。”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实习生 郭美婷 南都记者 敖银雪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
2020广东公安新媒体矩阵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