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心智障碍女孩楚恩,如今正经历人生的一个突破点。
她是一名智力障碍人士。一年前,从中职学校启能班毕业后,她走向了心智障碍群体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刚满18岁的她,没有一项实际工作技能,也没有途径可以进入更高一级的院校继续就读。
只有启能班的就读经历,难找好工作,这是楚恩和很多心智障碍人士正面临的问题。“他们缺乏社交礼仪、专业工作能力,没有自信,但很想做一份工作”,一名心智障碍人士家长说。
如今,楚恩是广州“心智障碍青少年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的一名学员。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一培训正按专业学科培养体系,对包括楚恩在内的12名心智障碍孩子提供社会交往、通识教育、职业技能等全方位高等职业的学历教育。他们有机会成为尝试突破“天花板”的首批心智障碍孩子之一。
一名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一培训班由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服务者协会、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和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三方开办,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提供指导,他们一直希望探索出公开招收心智障碍群体的学历班模式。
国内首个在高技院校开设的心智障碍培训班
1月6日,心智障碍青少年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开放日上,孩子们展示了自己一年的学习成果,他们可以从事日常接待工作,也有各自拿手的演讲、钢琴、非洲鼓等才艺。全国妇联执委、省妇联常委张茜,广东省残联副主席、省智协会会长雷建威等近50人受邀前来,为他们竖大拇指点赞。
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岭南基金会理事长贺惠芳介绍,培训班项目诞生于2019年10月,旨在助力这些“心青年”全面发展、自食其力、和谐融入社会,彼时,该班级也是全国第一个在高级技工院校开设的、面向心智障碍青少年的培训班。
不少心智障碍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或中职教育后,因心智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匹配,又缺乏职业培训,较难达到社会行业要求,难以就业,又因为未能较好融入社会,原本来之不易的康复效果逐渐退化。通过职业基础、文化通识等方面的课程,他们不断在认知、康复、沟通、自理能力、社区参与、职业态度、职业人格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获得以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开放日当天,楚恩和同学宇琦搭档串起了培训班开放日的每一个展示环节,逐字逐句念得落落大方。“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改变,而且已经有足够能力在社会中胜任部分职业岗位”,一名老师表示。在高技院校上课,正是突破大众的第一层固化标签。
突破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教育就业衔接壁垒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心智障碍青少年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班的关键点,在于突破了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教育就业衔接三个方面之间存在的壁垒。"长久以来,心智障碍青年职业发展天花板很低,只能碰到'中职'的高度",这名负责人说。
“这在当下的社会里显然不足以支撑其往后的人生。他们绝对有能力升学再深造,进一步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实现就业。很多心青年都具备工作能力,但需要系统的、专业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数据,广州市16岁及以上持证心智障碍人士24131人,其中16-45岁人士14450名,超过60%的心智障碍家庭强烈希望心智障碍人士出去工作,而心智障碍者本人的就业意愿也高达53%。
“要打破心智障碍青少年就业的困境,首先要突破教育瓶颈。”受制于过去的残障观念,心智障碍青少年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通过多方跨界协作,结合各个领域的专业评估和教育技术,甚至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职业发展方案才能有所突破。
所幸,一年前,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服务者协会携手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走出了第一步,探索大龄心智障碍青少年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全新教育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该行动得到广州岭南教育集团支持,引入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资源。至此,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服务者协会、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三方联动的联合办学合作模式初步成形。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结合对应的就业岗位、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优势,得以开设高技、中技层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班。
学历提升后心智障碍孩子有机会实现定向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培训班已加入多个模拟就业场景。此前,楚恩还在华润万家门店开启了首次销售实践。她告诉记者,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主要挑战,是要学会向逛超市的顾客推荐商品,从而将它们卖出去。
当实习结束,她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她还告诉记者,自己打算把这笔工资捐给山区的贫困儿童,“在山区有很多孩子过得很不好,我想用这笔钱帮助他们。”
她说,自己以后想在商场工作,“因为每个人都很友好,充满笑容。”
目前,楚恩和她的同学通过弹性学分制学习,有机会获得大专学历,通过广州市心友心智障碍服务者协会搭建的职业就业公益项目通道,可直接进入华润万家超市、长者饭堂等场景,实现定向就业。
“过去,职业教育体系不一定认可特殊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因此导致其在修读职业院校时存在困难。”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学生按教学要求完成相应学时、修满相应学分,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国家认可毕业证书,“这是对社会的另一种倡导,证明每个孩子都有更多可能性”。
采写 南都记者刘雪 通讯员傅博
图片由校方提供
编辑:刘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职业教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