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中青一班学员,中共广东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 罗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号召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使命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为广东改革战线的一名青年干部和省委党校学员,通过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认真回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深刻感悟总书记以上率下、勇毅笃定推进改革攻坚的领袖担当。
一是深刻感悟总书记举旗定向汇聚起改革攻坚的强大合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旗帜鲜明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反复强调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书记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深厚的人民情怀、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创新精神,为改革开放举旗定向、把舵领航,增强了全党全国全社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坚定了全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改革攻坚的决心,汇聚起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有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有了主心骨、定盘星。
二是深刻感悟总书记挂帅出征引领改革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亲自担任中央深改委(组)主任(组长),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组)会议57次,亲自部署推动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目前,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深刻感悟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是推动改革攻坚的根本遵循。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立足改革实践,从改革的总体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方法路径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战略性、指导性的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和理论武器,指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全新境界。总书记对年轻干部提高改革攻坚能力的谆谆教导,突出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动力和突破作用,突出强调了改革攻坚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其他六种能力相互融通、有机统一。这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必须在改革攻坚中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
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伟力的根本保障。 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要按照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所提要求,深刻体悟总书记、党中央的良苦用心、殷切期望,以深沉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真刀真枪锤炼过硬本领,奋力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舞台上担当作为,发挥好生力军作用,努力成为改革攻坚的热血尖兵。
一是要把稳攻坚之向。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准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定位、政治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尤其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攻坚各方面各环节。近年来,省委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坚决落实“两个维护”的十项制度机制,我们要切实用好这一制度成果。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要提振攻坚之气。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有勇气和决心,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广东,向世界郑重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20年10月12日至14日,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时,寄语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关爱之深、看待之重、支持之大,是我们改革攻坚最大的动力和底气。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起而行之,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弘扬“杀出一条血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魄力,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努力在“无人区”开路探路、闯出新路。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上来,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三是要恪守攻坚之道。总书记指出,要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工作需要、符合群众利益。这就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据时与势的变化不断完善改革举措,提高改革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机制,从“两个大局”出发深刻认识世情、国情、省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要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创新思路,锐意开拓。尤其要围绕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强化“专项化”政策安排、“均衡化”保障导向、“协同化”机制建设上下功夫,促进“一核”“一带”“一区”在新征程上各展所长、协同共进,努力把广东打造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四是要创新攻坚之法。总书记强调,改革攻坚要有正确方法,坚持创新思维,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人口大省,过去的老大难问题现在可能具备了从根本上解决的条件,过去的劣势可能迎来了向好逆转的有利契机,过去的优势也可能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总书记、党中央对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作出全面部署,赋予广东、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平台、重大机遇、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召开系列会议,推出多项举措,全省动员、全域参与,举全省之力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关键一招,也是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我们要创新抓改革落实的机制,坚持全省“一盘棋”,用好特事特办机制和绿色直通通道,支持深圳先行先试、引领示范,打造制度创新策源地和制度创新高地。要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推动全省各地在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学习中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
五是要抓住攻坚之要。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过去的单项突破或局部突进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改革发展要求,要推动改革走深走实,必须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近年来,广东注重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打好改革“组合拳”,推动一些领域改革实现系统集成效应。如,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牵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速制度创新,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就业、保民生等。我们要更加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更加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多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民生服务供给体制等重点领域继续啃硬骨头、努力取得更大成果,提升改革综合效能。
六是要筑牢攻坚之基。总书记强调,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坚持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这是我们党根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又一经典范例。广东改革发端于基层,形成于基层,兴起于基层。回顾广东改革历程,正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中央精神指导下进行不懈探索实践,成就了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地和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我们要时时问需于民、事事问计于民,让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把人民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要健全支持基层进行差别化探索的体制机制,坚持省委深改委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和地区改革推进落实情况的做法,高标准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清远等改革创新实验区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复制推广试点实验的经验成果,不断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持续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