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南方都市报发起2020广东公安新媒体矩阵榜单系列活动,对话广东公安新媒体人,剖析优秀传播案例,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东公安新媒体发展新路径。
“他们用一生把‘C’位留给平安里自由自在的我们。对他们,我有一半的崇拜、一半的信赖,我想走进警营、走近他们,讲好警察故事。” 刘音伦告诉南都记者,那是她从第一次走进警营直到现在,对于公安宣传工作始终如一的想法。
2018年11月,刘音伦成为广东韶关市公安局新区分局的一名辅警,承担起了微信公众号“平安韶关新区”的运营任务。从前期采写、策划,到后期撰稿、编辑,所有工作由她一人包揽。
每篇推文背后都是“头脑风暴”
从刘音伦接手公众号运营工作以来,公众号每周两到三篇的更新频率从没变过。2020年,刘音伦已经推出180多篇报道,大多都是她用心打磨、精心炮制的作品。紧跟不同阶段宣传重心,契合时下热点,创新报道策划,她的每一篇推文背后,都是长时间的“头脑风暴”。
2019年国际禁毒日,她推出报道《我们的未来水阔山长》,通过回访改过自新的吸毒人群,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让他们现身说法,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2020年春节,她探访警察同事的孩子们,记录他们对父母的新年祝福,剪辑成视频放在公众号推文开头。“从来都是警察为我们送祝福、护平安,我觉得他们才是最应该收到祝福的人。”她向南都记者解释道。
不管是自编自导小短剧,还是及时落实宣传政策,刘音伦总能在稳固的骨架内填充新鲜的血肉。“我脑子好像就没停过,”她笑称,“我儿子都说我着魔了。”灵感总是突然闪现,有时在她睡觉前,有时在她上班的路上,有时在她与人聊天时,在那些生活看似不起眼的点滴瞬间。
为了提升新闻敏感度,她还时刻关注官方媒体的动向。一些主流媒体的公众号,她每天会断断续续看上一小时。不论是标题、导语还是谋篇布局,她都有自己的巧思,平时总爱“瞎琢磨”,只要一有想法,就“丢进”素材库中,日积月累,零碎的内容逐渐完整丰满,一篇好的文章自然而然就诞生了。
笔端常带感情
“我不喜欢按照模版和套路写作,那不是我想要的。”刘音伦的笔端常带感情,笔下的警察不仅仅是英勇威武的国家保卫者、人民守护者,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在她采写的人物报道中,26年来兢兢业业的刑警杨坤,因为工作错过了女儿的生日;95后民警李惠玲,7天勘查3具尸体现场,被同事称作“小女汉子”,却也喜欢着小雏菊和三毛的文字。
疫情期间,她拿着相机深入现场,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写下23篇报道,其中有一个画面,她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韶赣高速乐村坪入口检查点,早上7点,民警龚平刚刚下值的样子。
刘音伦写道:“值守了一晚零点班刚换下岗的龚平吃完泡面,从衣兜里拿出降压药。这段日子,没有星期几的概念,只有白天和黑天、晴天和雨天,今天是个太阳天。下班回去,睡一上午,下午还得走访企业,明天24小时值班...... ”
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太多。“那段时间经常感觉写不过来。”刘音伦说。
她习惯于通过故事、细节和对话,多维度地展现警察面貌。她坦言,很多内容无需刻意采访,它们早就融进了警察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跑现场的时候,她随时不忘拿上相机,那是警局里最老旧的一部,但她对此不甚在意。“我要捕捉的是故事。”她对南都记者说。
计划学习漫画制作,用于反诈宣传
刘音伦运营微信公众号以来,收到了很多赞美,也曾受邀去给其他同事讲课。身边的同事如果隔了几天没在公众号上刷到新文章,就会催促她,“怎么还没更新呀,想看啦。”
对于这些赞美和肯定,她心存感激,但也没有把它当作压力和负担。刘音伦告诉南都记者,一直以来,她的初心从未改变,就是要走进警营,了解真正的警察生活,写出好的警察故事。即使没有赞美,她也会一直这么做。
谈到未来对公众号运营的期待和构想,她显得坦然,“我觉得我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最近,她打算下载素材包,学着制作漫画,“说不定以后可以运用到反电信诈骗的宣传报道中。”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实习生 丁怡文 南都记者 敖银雪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0广东公安新媒体矩阵榜
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