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由广州图书馆与《诗歌与人》主办,萨福文化等多家文化机构协办的:“自然,一切事实——2021广州新年诗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开幕式上,智仁实验剧场首演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同时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举办诗歌展,展览包括诗歌声景艺术、交互数字诗歌装置、影像诗影展、空间诗学装置、诗人诗歌墙、诗景造境等动态及静态展示。展览将从1月14日持续至31号。
这是广州新年诗会诞生的第13个年头,也是广州图书馆携手《诗歌与人》诗刊合作的第8年,珠江花城、澜沧古茶、构国学图、声音博物馆、前后文化、广州智仁实验剧场也参与了此次新年诗会的策划与组织。
对于内心渴望诗性栖居的读者来说,每年的广州新年诗会都成为广州这座城市很多人渴望参与的仪式。在诗歌里获得心灵的安顿,在文字的力量里感受到生活由此打开,这是城市文化生活中高级的审美体验。
经历过难以忘怀的2020年,诗歌是时代的记录与反应。每一个诗人都有抒写其时代发生的事情。2020年新冠疫情无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2021广州新年诗会的主题定为:“自然,一切事实”,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层面上观看、思考和纠正。
本届新年诗会邀请了广州本土多名艺术家参与,其中有声音行为艺术家陈弘礼、艺术家周钦珊、编舞家智仁、数字艺术编导柯咏恩、设计艺术家傅彦斌、视频导演黄婉菁、舞台空间设计师杨参等。
广州新年诗会的创始人、著名诗人黄礼孩说,过去的十来年间,广州新年诗会做过不同的题材,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202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诗人叶芝的诗剧搬上舞台,就是最新的突破与尝试。但仅此是不够的,作为诗会的总策划,诗人黄礼孩与艺术家们不断琢磨着如何做得更有陌生感,让观众有所拓展对诗歌的认识力和想象力。正是因为对“诗歌,语言桂冠上的明珠”的仰望,把读者放在第一位的美学精神,也正是一批心存理想的诗人、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贡献,每年发生在广州文化地标广州图书馆的新年诗会,才成为大众的热捧,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品牌和精神高度。
在14号的启动仪式上,广州智仁实验剧场开启对《感应》一诗的演绎,舞者通过形体、造型、舞蹈、戏剧及灯光的演变,在舞美空间设计师杨参设计的可拉动产生多个抽象的自然空间里舞动,把诗人笔下人与自然的神秘关系进行了多个维度的探讨,把一切的生命感情带到空间来,让观众感受到人作为自然的一个元素所带来的感应,获得精神上的自然之光。用将近50分钟时间来演绎一首短诗,这也是本届广州新年诗会的一个实验,亦是从诗学研究视角予人新鲜感的一个尝试。
2021新年诗会:诗歌声音直接表达了不可说的部分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完全依存于自然,人声也是自然的属性。围绕这个主题,本届广州新年诗会邀请到“声音博物馆”创始人、艺术家陈弘礼来演绎诗会提供的十几首关于自然题材的诗歌文本。陈弘礼借诗歌的意象去思索自然,在空白处开始,从诗人粥样、嘉励,朗诵家王非、马莉,歌唱家陈刚毅、吴倩晴等人那里提取不同的诗歌朗读声音形象,在无尽的体悟中创造出全息的视听效果,为广州新年诗会提供了诗歌声音演绎的立体感、在场感及超现实感。
声音的场景设置在诗会现场,读者通过手机扫码,带上耳机聆听,感受到诗歌原来可以通过声音形象多轨道发生。
从诗歌文本出发,展览现场的《自然而然》交互数字艺术装置作品提炼了波德莱尔《感应》中的“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蓝蓝的《一切都是节奏》“伐倒的树,那神性的年轮播放节奏的神秘”;多多的《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心情/在影子里追踪/无法破解的原由//鸽群像铁屑散落/没有男孩子的街道突然显得空阔”;哑石的《岁月》“当一切若有所思 /我会奉献出什么/一如畅饮过的山泉在腹腔中回旋/升腾,并化为山谷广阔的体温……”;沃伦的《浮世鸟类学》“多少年过去,所有地方和面孔褪色,一些人已死去,/而我站在远方的土地,傍晚依旧”;黄礼孩的《拐弯处》“隐秘让一朵花保持着它的纯真/生活没有什么可以炫耀/我保留了拐弯处被遗忘的花朵”等中外诗人的十二首诗,从诗性空间出发,柯咏恩和她的团队用数字艺术将其构建成一个虚拟的世界,用编程的语言解读万物,并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自然性、公共性、真实性,计算机生成的粒子,时而如流沙,如星光,或是大海、楼宇,尝试将虚拟空间与现实中的自然互融成为一种新的自然境况。
在诗会现场漆黑的空间里,体验者通过光之语来认识光体,闪现内心灵敏的感应,把个人从眼见为实的封闭状态里打开,直觉的光芒照过来,超感官直觉生成,灵性的解脱通过光的隧道,与更多的事物产生链接,就像梦境的发生,找到情感世界的本质。
诗会创始人黄礼孩说,他一直希望在广州新年诗会这个平台上做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尝试,这次得到广州年轻光影装置艺术家柯咏恩等人的支持,他觉得年轻力量的进来,广州新年诗会才会不断更新它的表达模式。
诗歌不止于纸上的文本。广州新年诗会把诗歌可能性不断拓展,建筑诗、戏剧诗、水墨诗、舞蹈诗、音乐诗等等都得以展示过。2021年广州新年诗会还将呈现视频导演黄婉菁与其团队,按照主办方提供的诗歌文本所创作的影像诗歌作品。
三组影像在自然题材的诗歌里获得新的灵感,他们面对的事物简约而不单调,丰富不枯燥,拍水影中的枯枝、铁轨上风雨飘摇中的花、树林中的光影,以自然生活中被人忽略的瞬间来表现,让观者获得一个小小的涟漪,这个心灵的涟漪不断展开,就有了千转百回的味道。
空间体量最大的一个作品是艺术家周钦珊的诗学空间《自然的肌肤》,周钦珊从诗会的主题出去,去思考属于个人的认识,从抽象的自然山水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胆启用蓝色与橙色,先是用橙色透明胶把图书馆展览厅巨大的玻璃窗户贴起来,形成一个光的在场。而展览厅里面的装置是蓝色的,蓝色装置她用橙色的光圈来营造氛围,目的是创造一个诗学空间。
诗人黄礼孩用一段诗歌来呼应周钦珊的作品:“对自然的怀念,中途停止的碎浪也开始涌动/蓝色时间,蓝色记忆,蓝色河山,蓝在暗中不断交换/蓝的词典住着万有引力,浓缩着羚羊挂角的墨之声/词的星群在闪亮,词的灰烬也在燃烧,告别与预兆都在庄严地吹拂”。
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主办方要设计了一个巨大的“诗人墙”,围绕“自然,一切事实”这个主题,主办方向全国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征集到他们写自然的诗歌和诗人在自然中的影像。著名诗人翟永明、于坚、宋琳、蓝蓝、吕德安等人都参与了此时新年诗会的邀约,而广州本土也有四十位左右的诗人参与其中。作为举办了13年的广州新年诗会,每年让本城的诗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
南都记者朱蓉婷 资料来源:《诗歌与人》 图片摄影:游坚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