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2021“两会”之际,“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成绩单出炉,据悉,“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不少于200台心脏复苏急救设备”这项“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东莞目前共完成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223台。
但有声音反映东莞目前的AED量远远不够;市民“不会用、不敢用”。此外,南都记者留意到,东莞不少AED设置在场馆内的,这难免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闭馆时间如何保障市民需求?南都记者通过电话咨询了部分相关场所,发现室内AED难以保证24小时可及,有场所的服务热线只在上班时间段开放,而且并不是所有场所工作人员都了解AED。
AED数量远远不够且分布不均
东莞2021“两会”之际,“2020年十件民生实事”成绩单出炉, 据悉,“在人员密集场所配置不少于200台心脏复苏急救设备”这项“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东莞目前共完成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223台,其中市级公共场所有50台。
“按照每10万人100台的标准,现在东莞的数量远远不及。”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阿尔泰是东莞市石龙镇的人大代表,近年来在镇两会的提案都涉及公共急救。“镇街和市区的分布不均,全市一共两百多台,33个镇街(院区)分170多台,根本不够。”阿尔泰主任说,相较于广深,东莞AED数量不足这个问题更加明显了。
从公开的报道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12月中旬,深圳市已安装了1645台公共AED,预计今年上半年可达5500台,覆盖率全国第一;龙岗区有1352台AED“待命”。截至2021年1月21日,广州地铁站内已分两批安装了109台AED。
“深圳的公交车也有AED,东莞可以以此作为参考,在人流密集的场所加大投放。”阿尔泰主任建议,在火车站、交通枢纽、体育场馆、健身房、大型超市、游乐场等人就密集的地方加大投放。
场馆内AED难保证24小时可及
南都记者留意到,从公开的2020年市公共场所设置的50台AED分布点来看,有不少AED是设置在场馆内的。这难免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闭馆时间如何保障市民需求?东莞市红十字会表示,已依托供应商建立了24小时监测管理平台和分布地图,来保障市民需求。
同时,南都记者走访和电话咨询了部分相关场所。 东莞展览馆的AED设置在南门入口安检处。南都记者走访时发现,该AED摆放不是特别明显,也没有明显的指示。当拨打官网上的联系电话咨询相关事宜时,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不知道AED,同时也不清楚是否有设置,让记者拨打物业电话进行咨询。
物业工作人员在接受咨询时回复道,馆内确实设置AED,就在门口安检处。当记者询问在闭馆之后发生紧急情况,市民如何可以拿到AED?该工作人员表示联系物业即可,“我们会视情况而定的。”该工作人员说,如果有需要可以找工作人员帮忙使用AED,员工都有接受过培训。此外,该工作人员表示,服务电话不是24小时有人接,只有在正常上班时间段才有。
相比之下,一路之隔的玉兰大剧院的应急解决方案相对可行性更高。记者通过拨打玉兰大剧院官网上公开的服务电话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场馆内大堂确实设置有AED,距离1、2号门最近,但是目前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1、2号门已经关闭,需要从11号门进入,且11号门是每天24小时开放的;如果遇到前台没人,可以拨打服务电话。
接受咨询的工作人员表示,假设在闭馆时间发生突发情况,可以通过到11号门进入的,如果有需要可以找到场所工作人员帮忙使用AED,因为全员已做过相关培训。需要注意的是,百度地图显示,玉兰大剧院的1、2号门和11号门相隔约240米。
“有的地方还要扫码,这真的没必要,会耽误救治时间。”针对这种情况,阿尔泰建议安装AED的机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AED是“救命神器”,要保证其可及性。
市民“不会用、不敢用”问题突出
此外,阿主任认为还存在AED推广难问题。据悉,从2018年开始,松山湖中心医院的急诊室团队每年都会到学校、社区等地方做急救知识培训,当中不乏AED的使用培训,阿主任表示,2019年全年一共开展35场培训;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减少,一年共开展20场。在这一场场的培训中,阿主任发现普遍存在“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
南都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市民,发现市民朋友们对AED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明确。当说起AED时,市民吴先生并不了解是什么,但是对体外自动除颤仪这个名称是了解的,由于没有接受过培训,吴先生表示不会使用,而且也担心使用过程中损害仪器,或者方式不对造成患者有更严重的情况发生。
市民朱先生,也同样因为没有接受过培训而不会、不敢使用。朱先生是每天都要乘搭地铁上下班的,他认为地铁站中AED的指示不够明确,指示印象中有见到过,但是具体位置在哪里并不清楚。同样每天都要乘搭地铁上下班的市民何小姐知道AED是什么,但是在地铁站内没有见到,认为指示不明显,平时很难注意到。
“公众知晓率低,急救知识普及率也不高。”阿主任认为,不少市民害怕担责,一方面是因为急救技能不到位,不敢出手;另一方面则是害怕使用过程中造成仪器损害。“虽然现在是急救免责,但是不多人知道。”阿主任建议,最好能在学校加强急救规范和急救培训的开展,此外,还要针对在职的机关员工、国有事业单位员工、警察、教师等公职人员的培训,要真正科普到位。
此外,阿主任提到,AED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是需要关注的。“除了面临担责的风险,单位还要担心仪器后期维护、更新的费用来源,这个问题也是亟需妥善解决的,否则仪器长期维护会受限。”阿主任表示,希望政府可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采写:南都记者 黄馨莹
编辑:黄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