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发现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此前病例属同一传播链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1-02-05 11:40

2月5日,上海市卫健委通报:2021年2月4日0-24时,新增上海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该病例常住浦东新区,系此前确诊病例的密接者,经主动监测筛查发现。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

2月5日早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表示,截至2月5日8点,已经追踪到其在上海的密切接触者34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密接的密接346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核酸检测完成304人,结果为阴性,还有42个人的样本正在检测。

“根据流调结果,该病例和此前上海的21个病例处在同一个传播链上。”邬惊雷说。采集到的物品和环境样本569件,其中563件核酸检测结果阴性,6件阳性,都和确诊病例的住所有关系,已对该病例曾活动过的场所终末消毒。

截屏2021-02-05 上午10.12.03.png

上海浦东新增本土病例发现位置。


本轮疫情,上海多次即时通报“检测结果可疑”

2月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接有关部门要求,该区对相关人员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发现有检测结果可疑。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上海疫情的防控中,上海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在官方通报确诊病例之前,先即时向公众通报“检测结果可疑”。

1月20日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情况通报:“该院在对外包后勤保障人员开展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人检测结果可疑。”1月21日一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也发布情况通报:“该院西院区在对医务人员和外包后勤保障人员开展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一人检测结果可疑。”

1月21日,随后召开的上海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通报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包含了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和交大附属仁济医院发布的“检测结果可疑”的病例,均为“在例行检测中,发现有一份10人混检的样本检测结果可疑”。

此后,1月22日,上海市宝山区卫健委也曾经发布通报称,“接有关部门要求,该区对相关人员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发现检测结果可疑,已对其开展临床检查和实验室复核。”

“检测结果显示阳性,但是仅仅有检测的数据,其他包括临床表现还有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都还没有,这类病例我们认为是有待排查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这样解释。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发布会上也曾表示,“检测结果可疑,是在主动排查中发现的样本检测结果,对人员还没有进行病史采集、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相关的实验检查,这只是一个初步筛查的结果。”

邬惊雷解释,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判定疑似病例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疑似病例是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的,(仅有样本检测结果)还不符合疑似病例的判定依据。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何确认阳性病例?

除了“检测结果可疑”,1月25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也曾发布通报称,该院当日在开展全院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个别不合格样本”。

随后,1月26日,该院再次发布通报称,核酸检测复核均为阴性。

对于“个别不合格样本”的通报,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也曾解释,任何检测样本的采集、运送、处理检测都有规范和流程,医院在检测流程中,发现标本不合格,这和“检测结果可疑”是不一样的。如果采集的标本不合格,就没法进行测试。发现标本不合格,需要马上进行重新采样,平行复核。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实验室确认阳性病例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

(1)同一份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标(ORF1ab、N)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如果出现单个靶标阳性的检测结果,则需要重新采样,重新检测。如果仍然为单靶标阳性,判定为阳性。

(2)两种标本实时荧光RT-PCR同时出现单靶标阳性,或同种类型标本两次采样检测中均出现单个靶标阳性的检测结果,可判定为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指南》也强调,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包括:样本质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样本;样本收集的过早或过晚;没有正确的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PCR抑制等。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编辑:吴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