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许晓蕾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报指导,广州市文联、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于1月24日至2月23日在广东美术馆举办。
2月6日下午,著名作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来到大展现场广东美术馆,做客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大师下午茶”活动。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与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文艺评论家江冰分别作为特邀嘉宾和主持嘉宾,同章以武就百年来广州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精彩对话。
“心向上,脚向下”,书写改革开放的生活画卷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的上天入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一个人的张灯结彩。”活动开场,章以武就向听众抛出了这样一段话,这是章以武对自身数十年文学创作生涯的高度概括。其中,上天入地指的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们在房间里头一杯茶一只烟创作出来的,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起一个独立的世界;奥林匹克则是作家也要和竞技运动员一样,向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不断奋进;张灯结彩则指作家对自身的创作要有信心,能够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样才有写出伟大作品的底气。章以武表示,“文学创作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工程,必须做到‘心向上,脚向下’,才能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接着,章以武通过代表作《雅马哈鱼档》的创作过程,向现场听众解释了何谓“心向上,脚向下”。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率先开放了蔬菜、水果、三鸟(鸡鸭鹅)、鱼鲜市场,市民不用鱼票肉票也能购买。这在敏锐的章以武看来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转变:“鱼鲜代表着广州人的草根精神,广州的老百姓能吃到生猛的鱼,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利好落实到千家万户的体现。”
章以武
作为一个作家,章以武认为自己必须把老百姓向往美好明天、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向上看”精神传达出来。有了这个想法,接着还要用生活的素材进行生动鲜活的表达,做到“脚向下”。《雅马哈鱼档》片中的故事、人物、场景和语言,都源于广州街头巷尾、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
现场的主持嘉宾、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认为,作为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章以武自身的创作经历和广州这片土地是紧密相连的。从电影《雅马哈魚档》、电视连续剧《情暖珠江》《南国有佳人》到小说集《朱砂痣》,改革开放的精神借由章以武的这些影视作品传向大江南北。江冰表示“很多内地人都是通过《雅马哈鱼档》这部电影,引起了对广东市场经济的兴趣,从而响应改革开放的召唤来到广东,我本人就是其中一个。”
广州文学的开创性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广州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和先行者,但是很少人了解,广州其实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广州文艺百年大展的策划者组织者、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介绍,他在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整理广州文艺百年历程时,发现在文学领域,广州也是领风气之先的。
李鹏程
从梁启超提倡“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始,发于广州的文学先声,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求索与革新。李鹏程向听众一一介绍道:1918年,《广东中华新报》连载了革命先驱者杨匏安的小说《王呆子》,以浅显的文言描写中国农民苦难的命运,歌颂了农民的反抗精神,是中国第一部反封建题材的小说;1919年,朱执信于《新建设》第一卷发表的小说《超儿》,是广州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端;接下来还有朱执信、杨匏安等革命先驱、文艺先驱的白话新诗作品。
李鹏程表示,从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到改革开放的章以武,广州文学“开眼看世界”“领风气之先”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梁启超等人的尝试和创新和鲁迅、胡适等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滥觞;章以武的异军突起,在一片伤痕文学浪潮中开启了商业文学、都市文学的新方向。李鹏程认为,广州现当代的文学成就是开创性的,但是在文学史的叙述中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广州的作家学者努力挖掘,积极阐述,让前辈大家的开创精神传承下去。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