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 马建忠 受益于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少领域的健康理念更新却仍相对落后。随着食物供应充足,一方面极大地消除了严重营养不良的发生,但同时,居民营养、人们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超重、肥胖、代谢性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愈发突出。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汪之顼在“中国生命早期营养学苑”在线教育专题课程《健康与疾病预防的生命全程观》上表示,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导致医疗费过度增长、损害劳动力素质的主要健康问题。慢性疾病预防要建立生命全程观,从生命早期关键时期开始。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1%和11.9%。儿童肥胖形势也日趋严重,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6%和6.4%,而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体形、生活方式及儿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向成年期的延续。
而依照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仍在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这一轮的监测结果显示,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超重肥胖率超过50%)。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但随着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
汪之顼认为,在人生命的不同阶段,机体健康始终承受着内在遗传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虽然不同生命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突出健康问题,但是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健康状况是每一个阶段各个因素的综合结果,不同生命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健康与疾病防治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年龄段。针对我国慢性病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树立健康与疾病防治的生命全程观,全面认识生命各阶段的特点、面临健康问题以及处理方法,领会环境、行为生活方式等与健康的关系,并思考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从健康的不同维度来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汪之顼表示。
生命全程观认为,慢性病发生与发展以及生理功能的改变是危险因素长期暴露累积的结果,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均存在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同时,生命中也存在一系列关键转折点与健康息息相关。此外,相较于强调对慢性病当前已知危险因素的干预,生命全程观更注重危险因素在儿童与青少年期的产生。
“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不仅存在于子宫内和婴儿早期,还存在于童年和青春期。儿童和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敏感阶段,对生命历程的轨迹具有重要的影响。”汪之顼进一步指出。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针对生命不同阶段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力求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比如《营养改善工作管理办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等,立足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其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已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欲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3个层面协同推进实施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国民营养计划。
“人类在生命早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这一关键阶段经历任何一种不良因素暴露,都可能影响胎儿、婴幼儿的发育可塑性,带来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永久性或程序性改变,最终导致远期一系列儿童期、成年期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因此,在生命早期关键时期应采取干预措施以改变生命历程轨迹,从而影响后续健康。”汪之顼呼吁,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监控服务和健康保障覆盖。
编辑:马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