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向未注册用户发短信被判侵犯隐私 原告:至今未公开道歉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1-02-07 21:52

一个从没注册访问的网站发来包含你和身边同事名字的短信,你觉得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了吗?

据北京海淀法院近日披露的一起用户诉脉脉侵犯隐私案件,法官在判决中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脉脉网站停止侵害原告隐私权的行为,永久删除原告个人信息,并在报纸上刊登致歉声明。

不过,王先生对隐私护卫队表示,根据法院判决,脉脉本应在今年1月下旬履行完毕,但截至目前并未刊登道歉声明。


未注册用户收到脉脉发送的短信

2018年3月10日,原告王先生在未注册和使用脉脉服务的情况下,收到一条短信:“【脉脉职场】王某,有前同事标注你‘有两把刷子’并向你推荐了119个职业人脉,刘某、戴某、王某等36个好友也在脉脉等你,点击链接领取验证码,24小时有效。”

原告表示,短信中提到的名字为其相识的朋友,并不是短信所称的“前同事”。原告认为,被告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脉脉网站涉嫌非法获取、存储、利用和识别其个人隐私信息。

脉脉如何获取了原告的信息?

法庭上,被告提交了脉脉网站用户于某某、戴某等人的用户个人页面,证实脉脉网站的注册用户自行上传了含有原告号码的通讯录。

被告还表示,脉脉网站最初的经营模式为告知用户后获取通讯录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后平台产品迭代,自2019年1月开始,上传通讯录成为用户注册的可选项,不上传亦可注册登录。

值得注意的是,经法院询问得知,脉脉起初并未告知用户获取通讯录的目的,后期隐私政策才有相关内容。


用户或不知道短信发送行为

原告表示,其曾向涉案短信中被提到姓名的部分朋友了解,对方表示确实曾使用过脉脉网站的服务,但并未主动发送短信。他认为,未经同意发送短信,意图吸引他使用脉脉,上述行为侵扰了私人生活的安宁。

被告则辩称,原告收到的短信是朋友对原告点评后触发的。当时网站的操作方式应该是邀请新用户来点评朋友,点评词语包括“有两把刷子”等正面赞美词语,用户选择后会触发短信发送功能。

不过,被告未能提供后台记录等证据证实在2017年至2018年期间,系用户自己决定和操作向未注册的朋友发送短信。被告称是因为“时间过去较久,没有留存资料”。

而原告认为,软件的开发过程均有文档,只是被告不愿提供。

此外,对于法院询问的问题——已经注册的用户是否知道点评朋友时会向被点评人发送短信。被告表示,用户可能不知道,并认可涉案短信的文案部分为网站设计。

据了解,目前脉脉已经改进升级,不再向未注册用户发送类似短信。


脉脉至今未公开道歉

法院认为,从信息的内容及被告的当庭陈述来看,当时用户注册脉脉时,上传通讯录是必要条件。通过综合评定通讯录,分析原告的人脉范围后,脉脉编写并发送了含有原告朋友姓名的信息,以吸引原告的关注,点击链接进入脉脉平台,提高注册概率。

法院强调,该发送行为并非原告朋友的主动行为,体现了被告的意志。被告未经同意发送含有原告本人及朋友姓名的推荐信息,侵扰私人生活的安宁,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判决被告停止侵害行为,并永久删除保有的原告所有个人信息。

此外,经法庭提示,被告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当庭向原告表达了歉意,称2018年脉脉产品在设计上不完善,给原告带来困惑,现产品已改进升级,不再向非用户发送类似短信。

虽然当庭表示接受被告的口头致歉,但原告表示,本诉具有一定公益诉讼的性质。除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外,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目的还包括预防和制裁侵权行为,根据被告公司的经营规模、影响力及侵权范围,应该公开致歉。

法院表示,除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及删除其个人信息外,原告并未要求精神损害等利益赔偿。原告的上述请求具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予以支持。

不过,王先生对隐私护卫队表示,根据法律规定和法院判决,脉脉本应在今年1月下旬时履行完毕,但截至目前仍未在指定报纸上刊登道歉声明。


文/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

编辑:蒋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