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正研究延迟退休方案,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经济
原创2021-02-26 17:00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人社部预计“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将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人健康支持体系带来极大挑战。

而就在去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月26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就相关情况进行解答。

退休年龄偏低导致四大问题突出:

正研究延迟退休具体改革方案

目前,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据了解,该规定是在建国初期根据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劳动条件、用工方式等诸多因素确定的,符合当时的情况。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退休年龄总体偏低与人均预期寿命不匹配、不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不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等四方面问题突出。

建国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约40岁,到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7.3岁,而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则更高,已经超过了80岁。

同时,截至2019年底,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8.1%。人社部预计“十四五”期间,我们的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阶段。

此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2012年开始出现下降,年均减少300万以上,并且减少幅度在加大,预计“十四五”期间还将减少3500万人。另一方面,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在不断延长,达13.7年。在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平均的工作年限自然就会缩短。

特别是在高校、医院、科研机构和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高学历人员集中的行业和单位,人力资源浪费、人力资本利用率下降的情况尤为突出。

人社部副部长游钧表示,从国际上来看,延迟退休年龄是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普遍做法。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退休年龄普遍都在65岁以上。当前,人社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在研究具体的改革方案,方案既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更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沿革等情况。

“由于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方案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将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凝聚社会共识,要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养老保险体系第三层次:

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国际经验也表明,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更具风险可控和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三个层次中,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层次,其制度基本健全,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已覆盖近十亿人。

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并且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

而作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人社部副部长游钧指出,“第三层次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目前还是个短板”。

他表示,近年来,人社部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下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第三层次制度模式。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总结国内试点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出。

 采写:南都记者许爽

编辑:许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