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致个人信息滥用风险?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回应南都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1-03-03 16:32

800

“刷脸成为大多数人通行必不可少的步骤,但也存在一个问题,一旦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会引发巨大社会风险。在防止个人信息滥用方面,全国政协开展了哪些工作?有何建议?”

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在3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南都记者的上述提问,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娓娓道来。

WechatIMG57.jpeg

南都记者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就个人信息保护提问。

“你的问题,的确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我看这两天不少媒体也还在报道。”郭卫民介绍,政协委员十分关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他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新技术的广泛使用,隐私保护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也出现了一些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泄露、滥用,甚至被倒卖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政协委员们认为,有效规范相关机构和企业依法依规采集、储存、使用和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十分重要。

郭卫民说,党和政府对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十分重视。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包括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规范,指导督促企业平台,落实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开展了APP违规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对公共安全视频的监控、人脸识别等手段的使用加强管理。

此外,有关部门针对疫情防控过程中的个人信息收集问题,也印发了专门的文件进行规范检查。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你问到了政协的工作,近年来,全国政协围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开展了大量工作,很多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的提案。去年全国政协还专门召开了加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远程协商会,召开了人工智能发展中科技伦理和法律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郭卫民说。

据介绍,委员们认为,要加大整治工作的力度,严格落实好各项文件规范。要加快完善法律制度,要通过进一步加强监管和执法,对侵犯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惩处。要采取系列措施,加快构建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火墙,让社会公众满意。

政协委员中也有一些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相关议题的讨论。他们表示要加强行业自律,处理好服务和管理的关系,严格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保障好用户的合法权益。“全国政协将持续关注这个问题,推进这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谢谢。”郭卫民说。

800x500_603f3ccade25e.png

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答南都记者提问。

回顾整个2020年,人脸识别加速落地,却也争议频发。

南都人工智能课题组一直关注科技伦理议题,并记录了近两年的几乎每一起热点事件——

有的应用方未经当事人授权同意就收集人脸,比如南都独家调查发现的售楼处偷拍客户“杀熟”、有人戴头盔看房;有的技术过于冰冷失去了人性关怀,比如94岁老人在银行被抱起刷脸;在一些案例里,用户被迫接受人脸识别,比如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年卡用户刷脸进出多地小区全面启用人脸识别门禁;还有一些应用超出了用户的合理期待,比如垃圾房厕纸机也用上人脸识别。

围绕个人信息安全和人脸识别落地情况,南都课题组曾进行长期调研,2020年先后发布了《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和《移动端人脸识别应用合规报告》。

屏幕快照 2021-03-03 下午2.43.50.png  屏幕快照 2021-03-03 下午2.48.13.png

南都《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与《移动端人脸识别应用合规报告》。

强制同意、未征得当事人授权、存在隐私泄露风险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南都记者了解到,今年有多位代表委员把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提案带上全国两会。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则在接受南都采访时特地提到了新冠患者信息泄露问题。他指出,仅去年11月以来,就出现了10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引发公众关注和担忧。

他建议,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一方面要在汇总存储环节,尽可能相对集中管理和处理个人信息,采用严密的访问控制、加密等安全措施;另一方面,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被窃取、被泄露。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在交通、治安、疫情防控等方面已成为各级政府好帮手,但商场、写字楼、学校等场所的广泛使用引发了公众忧虑。目前,任何组织、单位都可以随意收集人脸数据,数据滥用与泄露的可能性急剧上升。这样的技术应用态势不仅威胁着公众的个人信息安全、违背“科技向善”的初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公共安全隐患。

她呼吁立法机关做好立法顶层设计,组织人工智能专项立法,界定设备及数据主管职责、技术标准、数据使用、管理权限、资质要求;规范数据权属、使用、交易、共享机制;明确数据所有、使用与收益权限;明确机构权限,制定采集、储存、传播、使用、销毁等法定程序及数据分类管理规则。


采写:南都记者冯群星 潘珊菊 蒋琳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1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报道合集
2021全国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