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回应“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困境”时表示,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困难的情况,暴露了有些地方技术进步、人性化不足的问题。“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
从“老年人无法扫健康码乘车被拒”,再到“老年人冒雨交医保被工作人员以不收现金为由拒绝”,老年人与智能技术的话题屡屡引发热议:智能时代飞速向前,老年人会被“甩下去”吗?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南都直播“两会大家谈”海报。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刘丽;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兼斌、滴滴“老年人打车”专项组产品负责人韩立波来到南都直播间,就此话题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老年人像是数字时代的慢行者,要探索因人施教的养老方式
“我们把年轻人定义为数字时代的快行者,老年人在数字技术下像是一个慢行者,所以在快行和慢行中就出现了数字鸿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如是解释数字鸿沟。
一场疫情似乎更加拉开了“快行者”与“慢行者”之间的距离。据媒体报道,哈尔滨一名老人因为无法使用健康码,遭到公交司机拒载和乘客轰撵。湖北广水一名94岁老人在银行柜机前被抱起做人脸识别……老年人的数字困境多次引发公众关注。
一名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网络视频截图。
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何解?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刘丽表示,目前有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做养老,但对于老人实际需求的了解还“差一截”。
她以智能化设备应用举例,有些地方建造智慧养老,比如在固定场地建造大屏幕的方式监控老人的身体状况,但很多老人实际上需要的是智能设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教他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可能比智慧养老安装大屏来得更有价值——这源于她自己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的经历。
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刘丽发现,即便是这些善于学习的老年人也要分类,年龄、文化程度、对于新生事物的认识和接受度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程度。
同时,她表示,很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有一种心理上的恐惧。一方面是安全信任问题,比如隐私会不会被知道,银行卡里的钱会不会被转走;另一方面,他们突然间低下头去“求别人”教他们智能手机,他们会胆怯,担心学不会。
支付安全问题也是老年用户反馈的焦点问题之一。滴滴“老年人打车”专项组负责人韩立波介绍,老年用户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很多App都承载了特别多的功能,界面复杂,对老人不够友好,比如字号小、广告多。另外,电子支付对老人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很多老人不会绑定银行卡,或者建立线上支付账户。
“更重要的还是要结合老年人的实际出发。来探索一些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养老方式,去真正地关注到方方面面的老人。”刘丽说道。
超两亿老年人未触网,须保留传统服务方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16亿,其中近五成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
图源:CNNIC
刘丽坦言,智能设备的学习只是适用于一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等因素会导致一部分老年人无法去学习及使用智能设备,如农村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智能设备,可能更多时候需要的是陪伴。”
面对这些无法“触网”的老年人,要如何保障他们在数字时代的权利?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陆杰华进一步指出,不仅要使老年人享受到智能技术,还要保留面对面、纸质等传统服务的方式。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兼斌也持有类似观点:不要把学习智能技术变成老年人的一个负担,“好像学不会,这个人就受到歧视甚至有某种污名化。根本目的还是让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数字文明,让他生活得更好。”
接受采访的老人对南都记者说,希望(线上线下两种渠道)都有。
去年12月,工信部要求,从今年1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要求推出更多具有大字体等功能特点的产品。首批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App名单中包括了115个网站和43个App。
“相较于数字鸿沟,适老化改造是一个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他表示,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要构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环境,这对于解决老龄化问题至关重要。此外,推动适老化改造应该抓住重点,比如出行、购物、就医等突出问题。
每个人都在变老的路上,数字困境涉及老年人的尊严和权利
“数字鸿沟很难消失”,陆杰华认为,数字技术发展非常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鸿沟。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各界的关注,从而弥补和缩小数字鸿沟。
金兼斌认为,信息传播环境的快速变化,不仅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都有应时而变的压力,但老年群体身体机能、行动能力等各方面受限,这种挑战可能会更大。因此,数字鸿沟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多个层面协同解决。
他还表示,尤其要重视“最后一公里”。很多老人的生活空间可能非常狭小,因此家庭和社区承担了特别重要的职责。在家庭中,比起老人自己的孩子,可能孙子辈跟爷爷奶奶更有亲近感,由孙子辈来对老人进行“数字反哺”可能效果会更好。
陆杰华建议,除了家庭的“数字反哺”之外,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保留传统服务的方式。企业在开发和利用智能技术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科技向善,还要考虑科技如何服务“慢行者”。从社会角度来说,通过智能手机培训班等方式使老年人逐渐学习,适应智能技术的变化。
他表示,数字鸿沟和适老化改造其实也包括老龄化的应对,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决策者、供应商,每个人都在变老的路上。“它不仅是智能技术的应用问题,它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尊严和权利。”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孙朝
编辑: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1全国两会
2021两会个人信息保护报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