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外长记者会:信息量密度再创纪录,气候变化等成热词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1-03-07 23:04

每年全国“两会”的外长记者会,都是释放中国外交政策信号的重要窗口,备受世界关注。3月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邀请到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主题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

南都记者关注到,今年外长记者会共100分钟,涉及27个答问,信息量密度再创纪录。

除了全球抗疫、中美关系、多边合作等话题外,气候变化成为今年热词。王毅共在4个答问中提到了“气候变化”,他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时代之问,保护环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答题,而是应全力以赴的必答题。”

WechatIMG1427.jpeg

外长记者会现场。南都记者林方舟 摄

100分钟回答27个问题,多数留给外媒

由于疫情原因,本场记者会依然以视频方式进行。南都记者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梅地亚中心,这里与主会场人民大会堂相距14公里,参会记者通过三块大屏幕观看主会场的实时画面。

赶在会议开始前,媒体同行们抓紧互相采访和交流。全球抗疫、中美关系、香港问题、区域合作等关键词,频频传到耳边。

记者会于下午3时准时开始,今年在翻译上的安排和去年一样,仅翻译记者的提问,对王毅的回答作同声传译,以提高记者会的效率。

在去年外长记者会上,王毅花了100分钟回答了23个问题,创下信息量密度的记录。今年,该记录被打破,会议时长还是100分钟,但王毅回答了27个问题,较去年增加4个。

南都记者统计,在提问的中外媒体分布上,有12家中国大陆媒体和15家境外媒体。

记者会设两位主持人,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金晴中和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担任,两人分工明确,轮流主持。

再次驳斥“疫苗外交”

全球合作抗疫,是本场外长记者会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只要还有一个国家存在疫情,国际社会团结抗疫的努力就不应停止;只要还有一个人感染病毒,我们就都有责任向他伸出援手”,王毅在开场白中提出鲜明立场,“中国愿继续与各国团结合作,为人类彻底战胜疫情而作出不懈努力。”

王毅在回答第一个提问时继续称,一年来,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抗疫外交。我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抗疫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国已向许多国家援助或出口新冠疫苗,同时也遭到了“疫苗外交”的质疑声音。在此前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相似的问题两度被提起。本次外长记者会上,又有媒体提问该问题。

“无论是中国疫苗,还是外国疫苗,只要安全可靠,就是好疫苗。”王毅称,我国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不接受制造“免疫鸿沟”,更抵制任何把疫苗合作政治化的企图。

王毅还表示,期望所有具备能力的国家都能尽力向有需要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让各国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

据介绍,中国加入了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承诺首批提供1000万剂疫苗,明确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中国已经并正在无偿向69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同时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

中美要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良性竞争

双边关系是每年外长记者会上必谈的内容。

南都记者关注到,在今年记者会的媒体提问中,先后问到了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阿关系、中日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中印关系、中拉关系等。

谈到中俄关系时,王毅称中俄不仅携手抵御新冠病毒,还共同抗击“政治病毒”。“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在回答关于中非合作的提问时,王毅表示:“双方既是战友,又是兄弟。这份情义坚如磐石,历久弥坚,中非永远是命运与共的好朋友、好伙伴。”

谈到中美关系,王毅称,首先要恪守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涉及南海、台湾、新疆、香港和西藏等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做得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人民才是主人翁。”

王毅表示,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中美之间有分歧有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在利益交融中出现竞争并不奇怪,关键是要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良性竞争,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而不是相互攻击、零和博弈。

在中欧关系方面,王毅称,中欧代表着多极世界两支重要力量,双方关系是平等、开放的,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不存在中方希望分化美国同欧洲关系的问题,同时中方乐见欧盟不断增强战略自主,秉持多边主义理念,致力于大国协调合作。

“多边主义始终是中国的坚定选择”

在多边关系方面,今年的外长记者会也不乏“金句”。

王毅称,多边主义始终是中国的坚定选择,从未因时因事而改变。“我们认为,多边主义是旗帜,而不是幌子;是信念,而不是说辞”,王毅说,“‘小圈子的多边主义’仍是集团政治,‘本国优先的多边主义’还是单边思维,‘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不是正确的选择。”

今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王毅表示,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常任理事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始终主持公道正义,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我们这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不是大国俱乐部,更不是富人俱乐部。”王毅称,各国主权平等,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的权力。应当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更多体现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意愿。

对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上的不同,王毅说,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不可能只有一条路径,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制度的选择需要量体裁衣,不能削足适履。一个国家的路走得对不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抹黑、打压与己不同的制度,甚至鼓吹唯我独尊,本质上是一种“制度霸权”。

王毅引用2000多年前 《礼记·中庸》中的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他称:“我们希望今天的西方国家也能培养这样的气度和修养。各国应当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在这个星球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4个答问中提及“气候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气候变化成为今年外长记者会中的热词。王毅共在4个答问中提到了“气候变化”。

王毅在回答今年中国外交将有哪些重点和亮点时,称中国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在回答美国一位记者的提问时,王毅称,气候变化位于中美可以合作、需要合作的清单中。

在谈及中欧关系时,王毅也表示,中国愿意同欧盟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为国际关系提供更多的稳定性。

会上还有外国记者提问专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王毅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建绿色宜居的地球家园,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时代之问,保护环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答题,而是应全力以赴的必答题。”

去年,我国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王毅表示,中方将继续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不懈努力。

日前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对此王毅称,中方欢迎美方重返《巴黎协定》,期待美方承担起应尽责任,做出应有贡献。“希望中美重启气变合作也能给中美关系带来积极的‘气候变化’。”

南都记者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1全国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